有人說,這個世界只有兩樣東西不受經濟大氣候影響,一是求醫看病,二是求學受教。無論經濟多麼不景氣,人們生病就醫避免不了;無論多苦多累,孩子的教育必須繼續。社會上各種才藝獲獎秀層出不窮,於是,各種各樣文化補習班、才藝興趣班應用而生。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父母的期望。華人圈子裏流傳這樣一句話:「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為了孩子而移民,但移民後都是為了孩子。」

幾乎所有的華裔父母都希望盡自己的能力、財力,送孩子進各種興趣班、才藝班。讓自己的孩子在課餘時間儘量多學些本領。隨著家長對子女的培養目標越來越高,教育消費支出也快速增長。

因才施教 量力而行

在北美教育領域任職的陳常春(Ivy Chan)說:「課外活動很重要,可以陶冶孩子的情趣,培養他們快樂自信的性格,是書本知識的補充和延續。中小學校內有許多的課外活動,以幫助學生擴寬視野,增長知識,學會人際交往,培養團隊精神。因為生活是多面性的,光有書面知識不夠。」

她說:「在子女的教育上,華裔父母有許多難能可貴的優點,他們把孩子的教育放到至關重要的地位。需要重視的是,華裔父母要多花時間去陪孩子,因為它比掙多少錢給孩子要重要得多。」

在給孩子選擇興趣、才藝班的過程中,她表示,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學自己想學的。讓孩子在學藝術過程中去享受藝術;避免讓孩子感到厭倦、疲憊,合理安排時間、量力而行;快樂自主的學習才有高效率。任何人都一樣,只有對一件事感興趣,才會有充份的活力去學好,並完成它。

需要培養團隊精神

中文學校校長趙美然講了她兒子應聘的故事。她的兒子是電腦顧問,在應聘一家著名大型電腦公司時,他應約早晨9時參加面試。面試結束後,面試官不是讓他回去,而是讓他分別面見公司各個部門的經理。從早到晚,他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面試。

他當時很奇怪,不明白為甚麼要見各個部門的經理,也不知道是否被聘上。幾天後公司給他寄來一張支票,作為面試當天的工錢;再過幾天,他接到受聘的通知。

趙美然說,其實,第一輪面試,他的經歷和學識已經被對方看中,後面花那麼長時間去跟其他部門經理見面,是考察他與各部門的團體合作及協調能力。

她說:「華人家長注重孩子個人才能發展,認為成才的標準是進名牌學校,畢業後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體面的職業,力爭做社會的精英人物,但沒有考慮孩子的個體千差萬別。」

「中國人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思想。許多對西方教育寄予期望而又未真正了解其教育理念的家長們,原本對中國的應試教育不滿,甚至也曾為孩子解脫而高興,不過後來還是送孩子進各種補習班、請家教。孩子的業餘時間基本上被父母排得滿滿的。周末更是如此,補習班一波接一波,這個班剛結束,那個班馬上開始,來的全是華人,這已經成了華人社區一景。」她說。

「未來的時代是一個團隊的時代,合作能力特別重要。一個人的能力再強,也比不上一個團隊緊密合作的力量大。」

每月費用高達800元

張女士的兒子10歲,課外學習中文、中國民族舞、繪畫、鋼琴、小提琴。小提琴每周兩次,每次50元;鋼琴教師級別較高,學費較貴,每次80元;加上其它項目,每月課外支出超過800元。

張女士說:「這些項目中,只有舞蹈是兒子最想學的。這得益於一次帶他看文藝演出,當時他覺得台上的演員跳舞很好看,從此也想學跳舞,希望長大了能登台表演,因此學得較認真。」

歐女士的兒子是5年紀學生,業餘學習中國舞、小提琴、繪畫、樂理,這些課外費用加起來大約每月400多元。她說,每月為孩子花數百元課外學習費,在華人家庭中很普遍,周圍的同事、朋友幾乎家家如此。

她說,兒子最不願意學的課程是樂理,因為很枯燥,但是學樂器必須要懂樂理知識,因此她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兒子才堅持下來。

陳女士的女兒學鋼琴、繪畫、游泳、滑冰。鋼琴初級時費用較低,每小時40元,以後隨著級別的上升,學費也上漲,其它幾項相對便宜;另外也參加中文班學習,一個月總的課外學習花費大約400多元。

她說:「游泳、滑冰一定要學,它本身就是這裏生活的內容之一。其它項目主要是給孩子一個機會,能有成就最好,最起碼能擁有一項技能,還能豐富生活。」

顏女士獨生女兒15歲。孩子3歲時就開始學英文,每星期送到老師那上一節英文課;從4歲起,給孩子報了鋼琴、舞蹈、繪畫、體操、書法等課程。5歲半開始上學,除了學校的課程之外,又加了數學、語文的補習班。

移民後,顏女士給孩子減掉了體操一項,其餘的課外項目照樣進行。現在,顏女士的女兒已經考完鋼琴10級,不用再每周去上課。

顏女士說,這麼多年為孩子課外學習花的錢很多,很難用具體數字統計出來,隨著級別的升高,學費也得升高。除了付給老師的上課費,還有其它如買樂器、服裝、考試費等,每年至少得5,000至6,000元。他們夫妻在國內是醫生,到北美以後成為普通打工族,經濟條
件並不十分寬裕,但為孩子花費毫不含糊,孩子的教育費是家庭開支的重心。

劉先生是北京人,有一個獨生女已經上大學。他說:「孩子從4歲開始學舞蹈、體操,一直堅持到高中畢業。長年累月,無論颳風下雪、炎夏酷暑,都得把孩子準時送到老師那裏。為此付出很多,孩子也辛苦,整個過程都可以寫成厚厚一本書了。」

「這些付出非常值得。孩子身體好了,氣質好了,自豪感有了。如今孩子19歲了,一邊上大學,一邊做舞蹈老師,家裏長期有幾個學生,收入不錯,還經常參加一些大型舞蹈比賽。」 劉先生說。

西人家長 更注重孩子的快樂

Morina夫妻兩人都是網絡銷售員,他們有一個12歲的男孩。孩子小學的時候在學校玩過電結他,小學畢業後很想繼續學下去,Morina就給兒子找了個電結他老師,每星期送他到老師那裏學習半小時,每次50元,大概每個月花費200元。

她說,校內有許多才藝課是免費的,如籃球、網球、繪畫、舞蹈、手工製作等,不需要另外花錢學。如果孩子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勉強讓孩子學習,他也不會開心。

緹娜是菲律賓移民,在政府部門工作,她丈夫做汽車配件生意,家庭經濟條件較好。她有2個兒子,大的16歲,小的8歲。老大6歲時,緹娜為他找了鋼琴老師和結他老師。後來,他對彈鋼琴沒興趣了,就放棄了。10歲開始上法語補習班,一直堅持到現在。今年作為交換學生,去法國待了3個月。孩子覺得收穫很多,法語提高很快。

緹娜說:「老大在學校各科成績都很好,他想將來做外科醫生。學好法語,對他很有幫助。」◇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