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香港大律師查錫我主持的【錫我的心靈空間】系列節目來到了第95集。而他與聽眾分享的書籍《相約星期二》,也來到了尾聲部份。書中的主人公慕理教授(Morrie Schwartz)也走到了他人生的最後時刻。查錫我有所感觸的表示,死亡是人生不可以逃避的課題,雖然人類對死亡一無所知,但也無須因此而懼怕,如果生命並不會隨著在人世間的死亡而結束,那就是另一個新篇章的開始。

面對死亡依然保持幽默

在《相約星期二》中記載的第13個星期二,作者明哲(Mitch Albom)如約來見慕理教授,慕理教授已經非常虛弱。慕理心中清楚自己在世的時間不多了,與自己最心愛的學生談起了身後事。他說到死後火化的打算。

話題是如此的沉重,但慕理卻不失幽默,他說「叫他們別把我烤得太熟。」

在明哲看來,教授離死亡愈近,就越加的看透生死,越加的明白身體只是一個殼,是靈魂的載體。

佛教中也有類似的論述,說人身只是一個皮囊,但是人身難得,因為有了人身才能修煉正法,才有可能提高層次,修出三界就可以跳出輪迴,在天堂享受永恆的幸福。在《西遊記》第六十四回中有這樣一句話:「夫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大意是說,生命能轉生成人是非常難得的,而能夠被安排轉生在中原就更是難能可貴,如果這時又能夠遇到度人的正法,這三者都到被你遇上了,那就是天大的幸運。

死亡是回歸自然

慕理教授對明哲表示,人們害怕看到死亡,但他認為死亡和出生一樣的自然,是生命的本然。

他說有一晚因為喘不過氣,他差點死過去,一度感到意識模糊,在那一刻,他卻感到一種平靜,覺得自己準備好了要走了。那種完全的心平氣和,連自己都感到難以置信。在夢中他走過一座橋,雖前景不明,但他已經準備好邁出第一步。

他說,「死亡是自然的」,人們無須害怕死亡,因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終將回歸自然。「凡有生者,必有一死。」

查錫我表示,慕理教授對死亡的感悟,和佛教的理論很相似。慕理說生命到了最後的時候就應該學會放手,很多事情不要再執著,不要再執著於人家做了什麼錯事令你不開心,要學會寬恕他人,寬恕自己,因為我們都不完美。

查錫我提到,生活中有的人放不下心中的怨恨,臨死還說:「我做鬼都不放過你」。

其實帶著報仇的心態離開人世沒有什麼好處,最終害自己在死後也得不到安寧。所以,寬恕他人,寬恕自己,放下一切恩怨情仇,無怨無恨的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不是更好嗎?

查錫我說,他出版的第一本書,書名就叫作《快樂就是不抱怨》,「如果你想快樂就不要抱怨,如果你抱怨就一定不快樂。就這麼簡單。沒有什麼事情值得我們抱怨,人生苦短且無常,其實我們快樂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去抱怨。」

死亡或是生命的新篇章

查錫我表示,關於死亡的話題,他認為蘇格拉底講的很透徹。

希臘先知蘇格拉底因為被人誣告「瀆神違教」,被控入獄,不久被判處服毒而逝。

在《柏拉圖對話錄》中,記錄了蘇格拉底的臨終辯詞。蘇格拉底自知不能逃過死罪,雖然是被人誣告,很冤枉,但他坦然面對死亡,他一邊拿著毒酒,一邊與他的學生說出了自己的生死觀:死亡很有可能是件好事。

在蘇格拉底看來,死亡有2種可能性,一是死後毫無知覺,猶如沒有噩夢侵擾的長眠不醒,那沒有什麼不好。

另一種可能性,就是死後存在一個新的世界,是所有離世的人的靈魂聚居的世界。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更好了,在那裡,他可以與神話傳說中的英雄豪傑往來,還有機會找到古代智者,繼續向他們請教許多學問,認清誰是真正的才智之士,誰只是浪得虛名,繼續探求事物的真偽。

說完後,蘇格拉底喝下毒酒而離世。

而查錫我是怎麼看待死亡的呢?他幽默地說,「我曾經做過一個比喻,死亡就是我們走出一扇門,推開另一扇門,進入另一個房間,這個房間就在我們的隔壁。當進入隔壁的房間,可能會發現很多人正在開派對,人們在喝酒 ,談笑甚歡。當中會遇上舊相識,他們會對我說,查錫我,你這麼遲才來呀?我們在這邊都不知道有多開心……」

查錫我表示,死亡是不是這樣呢? 雖然我們大家都不知道,但都不需要害怕。因為不管你活到100歲,或者120歲,甚至240歲,終有離開塵世的那一天,所以,害怕死亡沒有用。尤其是有信仰的人,更無須恐懼死亡。因為有信仰的人知道靈魂是不死的,只要你在人生的旅途中,盡量按照所信仰的神佛的指導,在人世間與人為善,以苦為樂,吃虧也無怨無恨,做一個好人,等待你的就會是一個好的結局,一個更美好的新篇章。@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