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人丁謂的論香名作《天香傳》開篇就說:「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潔。」於此可知,古人對香文化的理解,來自對神明的供奉和潔淨自我的修行,這早已是古人的共識。更早的是在《尚書‧君陳》有一個名句:「至治馨香,感於神明,黍稷非馨,明德唯馨。」古人已然了解到,真正的純香來自天界神明,也來自修行者自我修行的高貴品德。中國古代香文化境界高遠,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漢武帝時代,是中國香文化的重要歷史發展階段,流傳一些非同凡響的香文化神話傳奇。

在漢武帝元封年間,漢武帝為了和東方朔談論神仙奧妙,曾經將天下進貢的各種各樣的奇異香料燃燒於宮中。其中最有名的就有五種:沉光香、精祗香、明庭香、金磾香、塗魂香。此中金磾香的描述頗為神異,宋代洪芻所著的《香譜》一書中如是轉述:「金日磾既入侍,欲衣服香潔,得氤氳之氣,自合此香,帝果悅之。日磾嘗以自薰,宮人以見者,每增其媚。」金日磾原為休屠王的王子,後歸降漢朝成為官奴,他不以身份劇變而自我卑棄,保持謹慎堅定的信念,對漢武帝忠心耿耿,屢立大功。金日磾會自製奇香,我們推測可能是來自原來西域國家的一門絕活,並且金日磾族人繼承下來了。沉光香、精祗香(可能又名為祗精香)、塗魂香,這三種香可能來自西方的阿拉伯世界的塗魂國,也各有不同功效和特色。筆者未能查到明庭香的來源,只能依據古書《洞冥記》的記載推測可能也是來自阿拉伯世界。這些香能夠進入到漢朝宮廷,證實漢武帝時代北擊匈奴、西通西域所帶來的經貿交流之效果,是為漢武盛世偉業的體現。

不過,漢武時代關於香的傳奇不止於此,我們姑且羅列一些如下,以彰明漢武時代香文化的神話特色。

飽腹之香

都夷香,樣子很像棗核。據說把它切片後,人吃了一片,歷經月餘都不會感覺飢餓。若是將之研磨成粟米大小,然後放入到清水之中,這些粟米大小的都夷香不一會就膨脹起來,擠滿整個盆子。這種香記載在《洞冥記》一書中。《洞冥記》又名《漢武洞冥記》,或者又名《漢武帝別國洞冥記》,相傳是西漢末年修行道術的郭憲所作,是專門記載漢武帝時期的奇聞逸事。《洞冥記》對都夷香的描述更像是一種食材,然而因為其名稱有「香」字,後人仍然認為其可能也是一種香料,或者是一種具有特殊香味的食材。

女兒之香

女兒香有兩種,也都記載在《洞冥記》裏。

其一的名稱是「獻神精香草」,也名「荃蘼」,又名「春蕪」。這種草一個根莖長出上百枝條,枝條很像竹節柔軟,人們剝離枝條的外皮,細如柔絲,就可以拿來織成布料,於是就將這種布料命名為「春蕪布」或者「香荃布」。這種布料的特點是堅韌柔滑,細密無縫,有如晶瑩冰雪色質的絲織品。也有製作成手帕一片的樣子,會讓整個房間充滿香味,若是女子攜帶,整整一個月都覺得整個人散發芬馥之香。

其二的名稱是「女香樹」,這樹也是長滿細枝條,女子帶了香樹條,也會香氣撲鼻,終年不減。

這兩種女兒香的共同點就是長滿很多枝條且伴隨女性而芳香(不知道男生佩戴會不會產生香氣?似乎確實辜負了男生),差別在於只不過一種是樹,另一種是草。但我們推測也可能是同一物種的誤傳,因為古人記載或者民間傳說時或有誤,於是就將其分開講述了。

女兒香有兩種,其一是「獻神精香草」,也名「荃蘼」,又名「春蕪」。其二是「女香樹」,女子帶了香樹條,會香氣撲鼻,終年不減。圖為明 文徵明花卉冊 寒香仙伴(國立故宮博物院)
女兒香有兩種,其一是「獻神精香草」,也名「荃蘼」,又名「春蕪」。其二是「女香樹」,女子帶了香樹條,會香氣撲鼻,終年不減。圖為明 文徵明花卉冊 寒香仙伴(國立故宮博物院)

復活之香

驚精香,是一付神話之香。

其神話特色之一是,這付香記載在奇人東方朔為漢武帝寫的《海內十洲記》一書裏。這書內容本身也來歷不凡。後人從文學角度將其歸為志怪小說。可是當時許多道家信仰者和道家修行者認為,該書是描繪高於人世間的時空環境,相當於仙界,故而他們認為是一種仙界地理雜誌。這付驚精香出產自聚窟洲神鳥山的反魂樹,經過提煉樹的汁液,釀製成為香丸。

其神話特色之二是,這付香共有六個名稱,另外五個名稱分別是:震靈丸、反生香、震檀香、人鳥精、卻死香。這些名稱充滿奇異神話色彩的能量,令人遐想無限。

其神話特色之三是,這付香是一種靈物,不僅能夠散發出數百里的香氣,而且讓剛剛死去不久的生物,聞到香氣就能夠復活了,不會再輕易死掉。如果拿這香來薰炙死者,效果更加明顯,更加靈驗。

除疫之香

兜末香,是一種奇特的藥香,其傳說在《十洲記》《漢武故事》《博物誌》三部筆記裏都有記載。其中故事情節大同小異,但是此香的貢獻者卻各有所指。在《十洲記》中稱是由月支國的使者所獻,在《漢武故事》中稱此香是由兜渠國的使者所獻,在《博物誌》則稱是由弱水西國的使者所獻。筆者為行文方便,特以《十洲記》為底本來綜述這個故事:

在漢武帝征和三年,漢朝遇到西方的月支國派來使者,他們貢獻小香四兩,另外還有一隻有狸貓大小的奇特動物。使者稱小香名為「兜末香」。漢武帝接過那小香,不過就是三粒大棗似的丸子,心中不是非常滿意。漢武帝見多識廣,各種各樣的朝貢看得太多了,就讓這些禮物收藏入外庫。外庫可能是當時皇宮之外的倉庫。可見,漢武帝雖然認真地接受使者的禮物,但是覺得禮物奇怪又少量,於是不將之當作特別重要的禮物看待。不想,到了漢武帝后元元年,長安城內突發一場瘟疫,發病數百人,症狀類同,發病後死亡人數也增加非常迅速,超過大半數。而且,瘟疫也侵入到皇宮內部。整個長安城人心惶惶。漢武帝聞訊,大為震驚,連問諸臣良策安在。這時,那獻香的西域國使者趕緊求見漢武帝,並請漢武帝立刻派人找出他們貢獻的香丸,燃燒其中一枚,以避瘟疫邪氣。漢武帝不得已,遣人尋出香丸,燃燒一枚。不想此香真的效果卓著,當天王宮中的疫情就消退了,染疫者全都恢復正常。皇宮之外的整個長安城,百里內都聞到奇香,宮外的許多病人也恢復了健康。而且,此香燒一次,連續三個月都有香氣飄散,讓漢武帝不得不佩服不已,連忙厚重地賞賜了月支國的使者們。

這場以香治疫的事件出來後,啟迪後世許多醫家,他們也以此方式研製許多香味香氣的藥物和治療,成為中醫界的一門神話醫案。

漢武帝當晚睡覺時就懷抱了這草,果然真的夢見了自己思念不已的李夫人。於是乎,漢武帝給這草正式賜名為「懷夢草」。圖為《畫麗珠萃秀》冊之「李夫人」,清赫達資繪,梁詩正題。(公有領域)
漢武帝當晚睡覺時就懷抱了這草,果然真的夢見了自己思念不已的李夫人。於是乎,漢武帝給這草正式賜名為「懷夢草」。圖為《畫麗珠萃秀》冊之「李夫人」,清赫達資繪,梁詩正題。(公有領域)

夢緣之香

懷夢草,是一種與夢有關的香草。筆者查到出自《洞冥記》的說法:有一種夢草,很像蒲草,紅顏色。它有一個神奇的特點,白天的時候縮入土地裏面,夜晚的時候則冒出來。人們也稱之為「懷莫」。因為人們發現,如果有人懷抱有這種草的葉子,就會在睡眠中夢見可能即將出現的吉凶禍福,而且非常靈驗。漢武帝當時非常思念過世的李夫人,不知如何是好。侍臣東方朔知道後,不知道他用了甚麼方法,竟然弄到一枝懷夢草,於是進獻給皇帝。漢武帝當晚睡覺時就懷抱了這草,果然真的夢見了自己思念不已的李夫人。於是乎,漢武帝給這草正式賜名為「懷夢草」。《洞冥記》的這則記載沒有說明「懷夢草」是否是香草或者有香味香氣。在明朝周嘉冑所撰寫的《香乘》書中,認為「懷夢草」是出自《洞冥記》記載的鍾火之山生長出的一種香草。《香乘》的說法似乎證實「懷夢草」是香草的一種。

然而,在《拾遺記》的記載中,漢武帝思念李夫人的情節出現了不一樣的變化。當時,漢武帝時常思念李夫人,但不可復得,非常抑鬱,於是作賦造曲,讓歌舞伶女歌唱,漢武帝聽後更加思念李夫人。侍臣們於是改變主意,就給武帝進獻洪梁之酒,盛以異國特色的螺杯。漢武帝喝了三杯後,稍稍舒展心懷,於是就近在延涼室休息打盹。不曾想,這一會兒的小睡,讓漢武帝夢見了李夫人,而且李夫人還傳授給漢武帝一種蘅蕪之香。漢武帝驚醒後,發現自己在做夢,可是所夢香氣依舊彌布在衣服枕頭之中,歷經一個月都沒有散去。於是漢武帝將延涼室改名為:遺芳夢室。明朝周嘉冑在《香乘》一書也收錄這則記載,稱之為「蘅蕪香」。

從文學敘事手法的角度看,這「懷夢草」的敘事與「蘅蕪香」的敘事,讓我們懷疑漢武帝思念李夫人這一段真實故事,但是描述的情節形成兩個不同角度。「懷夢草」的角度,是因草香而入夢,才有漢武帝與李夫人夢中相會的情節;「蘅蕪香」的角度漢武帝因思念而在夢中相會,於是從夢中獲得香氣,並且展現在現實之中。不過,其描述中的最重要的共同點是,漢武帝思念李夫人的最好中介物就是由一種特殊的香氣觸發而在夢中完成得到的。

這不由得讓我們後世的文化學者想一探究竟:到底有沒有一種香氣能夠觸發到夢境之中或者從夢境之中噴湧到現實環境?二者有沒有各自不同的合理的醫學依據呢? 

仙藥之香

漢武帝與西王母之間的神人相會的神話故事,一直都流傳不斷。其中最重要的故事藍本來自《漢武故事》與《漢武帝內傳》兩書。其中《漢武故事》敘述比較簡略,而《漢武帝內傳》敘述比較詳細。不管這兩個版本的漢武帝故事如何對比,他們都展現出漢武帝作為一位帝王是如何進入到神話體系的思想之中的,非常值得我們深深體味其中神傳文化內涵,就像是一位修行者如何觀賞《西遊記》的修行故事一樣吧。

這兩個版本的故事都描述了漢武帝將要面見蒞臨的王母之時,做了細心細緻的準備。尤其在會面之前,漢武帝燒香淨心,虔誠應對,展現自古以來燒香拜神的傳統禮儀。在此毋庸細贅。

在漢武帝詢問不死藥的問題上,女神王母給他講述了仙藥神藥的境界差別。其中《漢武帝內傳》講述最為詳細,大致分為太上之仙藥、天帝之仙藥、飛仙之仙藥、地仙之仙藥。各種境界的仙藥,藥引成份完全屬於不同一個境界的物質,不在其境界則無從得知,更無從獲得。其中藥物的林林總總,我們真的一無所知,僅得其名,不知所謂。其中,飛仙之仙藥,就有一種叫做「東瀛白香」的香物。「東瀛」這個詞彙已經被現代人定義為「日本國」的指稱了。可是,在神女王母的所述,應該是指高於人間境界的天界的一個地理環境,那裏才是天界的「東瀛」所在。那麼,那東瀛的「白香」會是怎麼個樣子的呢?估計我們地界凡夫肉眼,是很難猜測和想像的吧?所以,我們只能得出一個想像到的結論:高於人間境界的「香」,應該是存在的。至於其它的就無從想像了。

宋劉松年《瑤池獻壽圖》,據《漢武帝內傳》記載,西王母曾往見漢武帝,並贈仙桃四枚。本幅描繪西王母與漢武帝相向對坐交談,眾女仙捧桃實競進,有祥瑞慶壽之寓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宋劉松年《瑤池獻壽圖》,據《漢武帝內傳》記載,西王母曾往見漢武帝,並贈仙桃四枚。本幅描繪西王母與漢武帝相向對坐交談,眾女仙捧桃實競進,有祥瑞慶壽之寓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天界之香

《洞冥記》記載一件神話故事:漢武帝經常夕望,遠眺夕陽,心曠神怡。忽然東部升起一股青雲,不一會又出現一對白鵠站在台上,倏忽一下就變為兩位神女。兩位神女像變化法術一樣,舞蹈起來,手裏拿著鳳管之簫,輕撫慢捻落霞之琴,歌唱起青吳春波之曲。漢武帝似乎隨著那兩位神女的舞蹈和歌曲的導引,進入到一個神奇的仙界。於是漢武帝像是舒展出暗海玄落的席榻,散發出光亮天空朝陽熙和的香氣,這種香氣好似出自高寒的遙遠又縹緲的天池天國。漢武帝進入到一個玄幻神秘的仙界。因為漢武帝來到的仙界生長有一種樹叫做「發日樹」。這樹會隨風搖曳,拂開天空中的雲氣,太陽就從天空的雲霧中展開了燦爛奪目的日光。所以這樹也叫作「開日樹」。

 請問諸位看官,這則神話到底在講述怎麼樣的仙界之「香」呢?

屍解留香

一次,漢武帝在例行巡狩視察時經過河間郡這個地方,遠遠望見有一股青紫光氣從地表上衝天際。於是請會望氣的術師幫忙看看,得出的結論是說:這青紫之氣下面有一位奇女子,一定會帶來天子級別的祥瑞。漢武帝就命人訪求,果然得到一位姿貌殊絕的女子,但是她一直雙手握拳。漢武帝先後命數百人將那女子的握拳展開,可是就是打開不了,根本不知道為何此女有如此神力。漢武帝只好親自上陣,親自上前給女子展開握拳之手,不想女子的手真的伸展開了。漢武帝就封此女為婕妤級別的嬪妃。人們就稱此女為「拳夫人」,因為據說她手裏握有玉質的鉤弋,居住的宮室叫做鉤弋宮,也就給她一個雅號:鉤弋夫人。很快,她就得到漢武帝的寵幸,並且懷了身孕,歷經十四個月後方才生出一個皇子劉弗陵。漢武帝大為驚喜,因為相傳上古堯帝在出生之時,也是其母懷孕十四個月。漢武帝覺得皇子劉弗陵的出生預示大吉之兆。

到皇子劉弗陵七歲的時候,鉤弋夫人一病不起,漢武帝甚是著急,連問情況。鉤弋夫人卻自知命數,好言對漢武帝說明:「臣妾此生的運氣正是應驗為了給陛下生一個皇子,而且命中註定在孩兒七歲時我就當命終,所以,今年我是必然離開人世。宮中現在有一些蠱氣,皇上要多加修行精進,以免傷害了自己的聖體。」說罷鉤弋夫人就離世了。漢武帝於是打算厚葬鉤弋夫人,設好靈堂,將夫人放入靈柩封棺待葬。這時,整個靈堂散發出一個奇異之香,方圓十幾里的地方都能夠聞到香氣。漢武帝按照禮儀,將夫人的棺槨葬入雲陵。

不久,漢武帝太過思念鉤弋夫人,又覺得入葬前的那股神秘廣大的奇香應該別有原因,於是就派人重新發掘夫人墓葬,探查究竟。可是,人們打開棺槨後,發現是一具空棺,裏面沒有屍體,唯有一些衣物鞋履還在。漢武帝大為驚異,就在曾經和鉤弋夫人會面的甘泉之地,建築一座通靈台。這個傳說,是正面描述鉤弋夫人負有天命為漢武帝生一位繼統大位的皇子,而鉤弋夫人完成使命後屍解而去,並散發奇異的香氣。屍解,就是古代修行人修行功德完滿後,將肉身身體也同樣修成,就以凡人過世的假象,一併帶走肉身而去。

我們不知漢武帝是為鉤弋夫人去世而悲傷,還是為鉤弋夫人屍解散香的神蹟所震撼,不到兩年,漢武帝也賓天了。在入葬山陵之前,漢武帝的棺槨自己動起來,還發出聲響,宮外的人都聽得到,如此一連數次。很快武帝靈柩散發出異常的芳香,即使入葬茂陵,封土山陵,那芳香依舊不散。不久後,整個茂陵就瀰漫大霧,有許多曾經多年陪侍的宮人都彷彿見到漢武帝的身影。於是後人認為漢武帝屍解而去,也同鉤弋夫人一樣留下奇香。

小結

漢武帝時代的香文化神話傳奇多姿多彩,層次分明,境界齊全。這說明漢代人們對香文化有全方位的認知,內涵深刻而又神秘 ,而且也證實漢武帝時代的各種神話傳說具有系統性的宏大敘事特徵。只是當時文人文筆的詳略差別,加上傳聞與記錄的角度不同,給後人一種博雜零碎的觀感。那麼,我們從漢武帝時代的香文化神話傳奇中,又能獲得怎麼樣的啟示呢?

參考資料:

《香譜(外四種)》,宋代丁謂等,上海古籍出版社
《洞冥記》,西漢郭憲
《海內十洲記》,西漢東方朔
《漢武故事》,東漢班固
《漢武帝內傳》,東漢班固
《博物誌》,晉代張華
《拾遺記》,晉代王嘉
《香乘》,明朝周嘉冑#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