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馬斯恐怖組織的一名高級領導人聲稱,造成1200多人死亡的對以色列的血腥襲擊是經過兩年秘密策劃的,而且只有少數領導人知道入侵的「決戰時刻」。

哈馬斯流亡領導層成員巴拉克(Ali Barakeh)在接受「今日俄羅斯」(Russia Today)電視台採訪[由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中東媒體研究所(Middle East Media Research Institute)翻譯時說,哈馬斯在過去幾年裏故意拒絕與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Palestinian Islamic Jihad,傑哈德)一起打擊以色列,因為它想讓以色列人相信它正忙於「治理」加沙地帶。

巴拉克說,「在過去幾年裏,哈馬斯採取了一種『理性』的策略,沒有參加任何戰爭,也沒有在最近的戰鬥中加入伊斯蘭聖戰組織,我們讓(以色列)以為哈馬斯忙於治理加沙,正在關注(加沙)250萬巴勒斯坦人,已經完全放棄了抵抗。」

他說,「與此同時,哈馬斯正在桌子底下為這次大規模襲擊做準備」,並指出,哈馬斯對以色列進行毀滅性轟炸和地面進攻的「決戰時刻」(zero hour)是「完全保密的」。

他補充說,「知道此事的哈馬斯領導人人數有限;知道這次襲擊及其時間的人數一隻手就能數過來。為了使襲擊保密並取得成功,不同派別和我們的盟友都不知道決戰時刻。」

巴拉克還透露,美國公民在加沙被扣為人質的原因之一是,有巴勒斯坦囚犯在美國被判無期徒刑。

他說,「我們要求美國將我們的兒子們從監獄中釋放出來,美國是可以交換囚犯的,就在最近,它還與伊朗進行了一次交換,那為甚麼不與我們交換囚犯?」

美國國務院周三(10月11日)證實,至少有22名美國人遇難,另有17人下落不明,小於周二宣布的數字,當時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告訴記者,有「20名或更多的美國人」下落不明。

沙利文指出,失蹤者的情況尚不清楚,並強調目前仍下落不明的美國人不一定都是被劫持為人質的。

相互矛盾的信息

巴拉克說,哈馬斯於當地時間10月7日早上6:30左右開始對以色列公民發動襲擊,並在半小時內聯繫了「所有巴勒斯坦抵抗派別」。

他繼續聲稱,他們還在襲擊當天上午9點與真主黨恐怖組織和伊朗舉行了一次會議,並通知了「任何與我們聯繫的人」。他列舉的有聯繫的所謂「盟友」包括土耳其和俄羅斯。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周二(10月10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過電話討論了以色列與哈馬斯的衝突,克里姆林宮稱重點是立即停火和恢復會談。

克里姆林宮在一份聲明中對「平民死亡人數的災難性上升」表示遺憾,並稱衝突只能在「兩國」(two-state)計劃的基礎上得到解決,即建立一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土耳其則說,安卡拉將繼續努力確保該地區的平靜。

2023年10月7日,在以色列南部城市斯德羅特(Sderot),路邊可見在哈馬斯恐怖襲擊中喪生的平民屍體。(Baz Ratner/AFP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10月7日,在以色列南部城市斯德羅特(Sderot),路邊可見在哈馬斯恐怖襲擊中喪生的平民屍體。(Baz Ratner/AFP via Getty Images)

與此同時,伊朗駐聯合國代表團否認直接參與襲擊,稱伊斯蘭政權「堅定不移地支持巴勒斯坦」,但襲擊「完全是巴勒斯坦自己所為」。

哈馬斯發言人哈馬德(Ghazi Hamad)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恐怖組織在策劃對以色列的史無前例的突然襲擊時得到了伊朗的支持。這與德黑蘭的言論相矛盾。

哈馬德還聲稱,其它國家和組織也參與了這次襲擊,但他沒有提供任何名字。他表示,暴力行為是對約旦河西岸猶太定居者襲擊穆斯林行為的回應。

以色列長期以來一直指責伊朗的宗教統治者通過向哈馬斯提供武器來製造暴力。德黑蘭,其不承認以色列,則稱,它在向控制加沙地帶的被認定為恐怖組織的團體提供道義和財政支持。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表示仍缺乏足夠的證據證明伊朗與此次襲擊有關。沙利文在10月10日的白宮新聞發布會上說,美國「每天都在就這一問題」與以色列同行進行接觸。

他說,「我今天站在這裏講,雖然伊朗在向哈馬斯提供所有這些支持和能力方面發揮著廣泛的作用——持續的、深入的和黑暗的作用,但就這次特別可怕的襲擊而言,我們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信息。我們將繼續尋找。如果我們找到了,我們將與你們分享。」#

原文:Senior Hamas Leader Says Attack on Israel Was Secretly Planned for Year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