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大陸消費型企業IPO闖關的難度越來越大,A股獲得上市資格的多為當局所稱的重點領域企業。近年來習近平當局要求在中共領導下舉國體制搞科技「創新」。分析認為,中共的「新舉國體制」正因經濟放緩而搖搖欲墜。

獲A股IPO資格的多為當局認定的重點領域企業

今年以來,在A股申請上市的企業中,飲品製造商、咖啡館和餐廳連鎖店等公司幾乎沒有能獲得上市資格的,而具有戰略重要性行業的公司則大量上市募資。

以9月上市的4隻股票為例,西安愛科賽博(688719)是與新能源有關的電氣企業,江蘇恆興新材(603276)應用領域包括鋰電池,中研股份(688716)面向市場為航空、新能源汽車等,盛科通信(688702)則是中國國內以太網交換晶片設計企業。

然而,這種上市企業結構並不被海內外投資者所看好。

9月28日,A股三大指數以漲跌互現結束了9月份行情。而整個9月份,A股三大指數悉數收跌,累計跌幅分別為0.30%、2.96%、4.69%。

根據統計數據,剔除2022年上市新股的總市值4.6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2022年A股總市值減少16.21萬億元,以年中投資者數量2.06億計算,去年大陸股民人均虧損7.87萬元。

僅僅8月,外資就從中國股市撤出149億美元資金。

中國的基準滬深300指數自1月份以來已下跌14%。中國股市跌跌不休,股民信心不足,當局提振股市信心的說法已成為笑話。

在科技領域遭西方遏制 習近平搞「新舉國體制」

這種對所謂戰略重要性行業的保護和大量投資,正是目前中共「新舉國體制」的特點。

近年來,在習近平講話和官方文件中,「新型舉國體制」的提法密集出現。

為了應對關鍵核心技術遭「卡脖子」威脅,中共新型舉國體制新的核心任務是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同時又強化中共對科技的領導。去年9月,中共中央深改委召開會議,稱「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要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集中力量協同攻關。」

在習近平正式開啟他的第三個任期之際,他所面臨的一個難題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中共在科技領域的全方位遏制。

今年中共兩會上全國人大批准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其中包括重組科技部,目標是推動「新型舉國體制」,整合資源。

習既要加強中共的領導,又要所謂充份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科技領域的專家認為,隨著美中「科技戰」不斷加劇,拜登政府也在加緊「築牆」並填補漏洞,在中短期內,中共的新舉國體制可能仍無法助力中國實現戰略技術的自給自足。

即使在中共大量投資、最看重的晶片領域,也不斷傳出知名科技企業的倒閉消息。

2021年7月,紫光集團宣布債務違約,隨即宣布進行破產重整。這家曾經在半導體領域頻頻大手筆併購,幾年前曾經揚言要買下台積電、美光的科技巨鱷,燒了幾千億人民幣也沒見成果。

專家:新舉國體制撐不起中國經濟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卡內基中國高級研究員邁克爾‧佩蒂斯(Michael Pettis)表示,專注於科技投資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科技相對於之前的(房地產和基礎設施)規模非常小,二是投資科技並不一定會讓你變得更富有——它必須在經濟上可持續。」

現居加拿大的前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賴建平10月3日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新舉國體制想要撐起中國經濟,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所謂科技投資、科技行業,它是智力密集型企業。智力密集型需要少數人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發,才可能有成果,形成產業化,它不是人海戰術所能解決的問題。要依靠科技產業帶動,或者說挽救低迷的整體中國經濟,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

賴建平認為,舉國體制是中共的一貫做法,就是不惜代價花老百姓的民脂民膏,做他們做不到的事情,但是,中共又要打腫臉充胖子,所以這些年來他們做了無數的利用舉國體制做的事情,但是實際的成效是非常有限的。

賴建平說,資本是最知道甚麼東西是有錢賺的。要通過舉國體制來創新,跟西方競爭,不改變它的科技創新體制,不搞政治體制改革,不讓科技人員發揮他的最大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釋放對最基礎的科學研究的束縛,試圖達到科技創新的意圖、實現目的是基本沒有可能的。

台灣工研院政策與區域研究組組長李冠樺10月4日受訪時表示,短期來說,這些投資並無助於目前中國遇到的一些出口不順、內需消費低迷的經濟困境;長期來看,是否會撐起整體經濟現在說還為時過早。最大的問題在於,科技創新需要一個開放公平競爭的環境,舉國體制導致的腐敗問題,恰是未來能否真正實現科技創新的一個挑戰,也是瓶頸。

他說,過往中國的產業發展往往大量運用國家補貼,加上人治的色彩太重,往往花費了龐大的資金,卻事倍功半,成效非常有限。我們也看到詐欺騙補的弊端,各地產生很多爛尾的晶片廠等。

「中國目前提出所謂新的舉國體制,習近平還是強調黨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先於充份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是在這個前提下,那麼會不會又出現外行領導內行,或是二線領導一線的問題,這將是中國能否有效率地創新,達到其戰略目標的一個關鍵。」

李冠樺認為,中共解決「卡脖子」這個難題只是一個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要利用這個圍堵的外部壓力去建立一個更緊密、完整的一個自主產業鏈。

中共大基金三期陷困難 評論:舉國體制搖搖欲墜

為對抗美國晶片禁令的封鎖,中共當局發起第三輪規模達人民幣3000億元(約410億美元)的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又稱「大基金」),但《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消息透露,肩負規劃任務的相關部門最近在募集上遭遇困難,原因是地方政府和國企因經濟放緩而陷入財務壓力,而投資端則因為必須考慮美方制裁而綁手綁腳,加上大基金高管接連遭調查,讓投資進度異常緩慢。

中國財政部是大基金一期和二期的最大出資者,分別提供44%和近15%的資金,其餘資金則依賴地方政府和國企。不過有三位知情人士表示,負責大基金的工業和資訊化部門近期在向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提出新目標時遭遇困難,因為這些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正因經濟放緩而陷入困境。

時政評論員李林一認為,中共的「新舉國體制」正因為經濟的放緩而搖搖欲墜。從本質上來說,當這個體制把資源集中在少數科技企業之上,而忽略其它企業的時候,已經使得經濟運作的效率變低,並產生資源的浪費。再加上中國經濟一直在下行,使得這種體制在將來更難以維持。#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