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以雕紅漆的方式呈現曲水流觴的蘭亭雅集嗎?那是18世紀中期──乾隆時代的一件剔紅漆器,安靜地陳列在亞洲文明博物館中,不知當年是哪位達官貴人的書齋硯屏。

始於宋代

除了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古人還有水盂、筆架、筆筒、筆洗、鎮紙、印章、墨匣、硯屏等文具。宋代始有硯屏[1],相傳還是蘇東坡、黃庭堅二人發明的呢!用來遮塵擋風,防止研磨的墨汁乾涸;還能避免墨汁折射的日光、燭光晃眼,也可鐫刻座右銘勵志或警誡……後來這個案頭「小屏風」的裝飾觀賞價值遠超了功能性作用。

硯屏多取材玉石、陶瓷、象牙、澄泥、漆木等原料製成。「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考工記》)材質與雕刻相得益彰,令人賞心悅目。硯屏是文人雅士的案頭山水,意悠靜遠的好風景,與其審美情趣、精神嚮往契合呼應,攜琴訪友、竹林七賢、赤壁懷古、蘭亭雅集、踏雪尋梅都是經久不衰的詩情畫意。

《紅樓夢》第四十回,賈母覺得寶釵「雪洞」般的閨房太冷肅空曠,就吩咐鴛鴦把石頭盆景兒、紗照屏、墨煙凍石鼎拿來擺在案上,「包管又大方又素淨」。紗照屏是硯屏的一種,具體甚麼圖樣,曹雪芹沒寫。我來想像一下:紫檀木的邊框底座,橢圓形的雙面繡屏芯,晨曦中含羞帶露的淡雅花卉,不遠處是一雙翩然飛舞的蝴蝶,大面積的留白,簡約而雋永……紗照屏增添了溫馨又靈動的少女氣息。

成本高 價格貴

剔紅又名「雕紅漆」,就是要在器物胎體表面層層髹塗紅漆,少則八九十層,多則一二百層,堆積至合適厚度,待底漆半乾時描繪畫稿,再用刻刀「剔」掉部份紅漆,形成圖案,徹底乾燥後再打磨成器,製作過程非常繁瑣耗時,需要高超的技藝、無比的耐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完成。

而生漆的採集又相當艱辛難得,「百里千刀一斤漆」,漆農們奔波百里路,割上千棵漆樹,才能有少量的乳白色樹脂。這種天然漆料能保護器物長久不壞,防水防腐,耐磨、耐酸、耐熱,富有光澤,細膩美觀。在原生漆的基礎上,可調製多種色漆,添入硃砂就變成紅漆。雕漆工藝根據顏色可分為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剔彩、剔犀等品種,以剔紅居多。

成本高、價格貴的雕漆藝術品,一般也只有在古代宮廷、貴族之家才能看到。

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也稱永樂帝,他在位的二十二年(1402─1424年),明朝進入最繁華的鼎盛時期,國威遠揚,史稱永樂盛世。(公有領域)
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也稱永樂帝,他在位的二十二年(1402─1424年),明朝進入最繁華的鼎盛時期,國威遠揚,史稱永樂盛世。(公有領域)

御品國禮

剔紅技法成熟於宋元時期,在明清兩代達到全盛。在崇尚火德、天子姓朱的明朝,剔紅漆器是皇家御用品。明成祖朱棣酷愛雕漆,他納舉國巧匠於一處,在北京建立了專為皇家服務的漆器作坊──果園廠,其優質佳品成為當時乃至後世之典範。據《明史》記載,從明永樂元年至永樂五年(1403—1407年),明王朝就先後三次贈送日本國王源道義和王妃許多雕漆禮品,以剔紅為主和少量的剔黃、剔綠等二百餘件漆器工藝品。如今莊重古雅、渾厚大氣的永樂雕漆已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的重要收藏,還保存著永樂帝給日本國王的敕書呢!1407年的贈禮單結尾寫著「剔紅尺盤二十個、剔紅香盒三十個」。在1406年的加賞清單中,赫然醒目的是「朱紅漆貼金彩妝轎子,朱紅漆戧金彩妝五山屏風帳架床,朱紅漆戧金彩妝衣架」。

清代中期剔紅製作不僅數量龐大,而且精緻多樣,這與乾隆帝的喜好和推動有關。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訪,乾隆回贈了英國國王很多厚禮,其中紅雕漆桃式盒九個,紅雕漆春壽寶盤一對,紅雕漆小頂櫃堅固華美,四扇小櫃門上雕刻的蛟龍活靈活現……

據《古今圖書集成》、《福建新通誌》等記載,在明清時期,西起雲南西部,東至遼寧東部,南起海南島,北至遼寧北部,都有漆樹生長。官府和民間都很重視漆林經營,建築、傢俬也要用漆飾。很多富商巨賈、達官顯貴不惜重金購買雕漆珍品。

書齋雅韻

無論是劉禹錫之陋室[2],還是乾隆的三希堂[3],從隋唐到明清,從文人到帝王,書房是他們最愛的地方。小小書齋,安頓身心,讀書賞畫,穿越古今,神遊天地……

從祈福納祥的歲朝圖中,常見臘梅、水仙、佛手、柿子、如意、金石書畫、工藝品等案頭清供。明清兩代工藝美術繁榮發展,各種文房器具更加豐富多彩,市場需求飛速增長。傳世精品也不少,如富有立體感的綠地剔紅十八羅漢筆筒,反映了清中期的高水準。

清代 剔紅荔枝紋香盒。拍攝於亞洲文明博物館。(拍攝和提供/沉靜)
清代 剔紅荔枝紋香盒。拍攝於亞洲文明博物館。(拍攝和提供/沉靜)

再來看本文開頭的剔紅小圓盒及山水人物雕刻。

這剔紅荔枝紋香盒,圓潤飽滿又小巧可愛,沉穩的棗紅色澤如新。構圖布局疏密得當,蓋子與盒身嚴絲合縫,渾然一體。經得起端詳,很耐看!香盒古代亦稱「香合」,當然是用來存放香料的,如香丸、香餅、香末、香木片等。

清風明月,焚香撫琴,或打坐參禪,修身養性,何等清雅淡定!有獨處之妙,更有相聚之樂,那是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互動啊!

清代 剔紅硯屏《曲水流觴》。拍攝於亞洲文明博物館。(拍攝和提供/沉靜)
清代 剔紅硯屏《曲水流觴》。拍攝於亞洲文明博物館。(拍攝和提供/沉靜)

硯屏上剔紅了的蘭亭雅集,有種喜盈盈的天真純樸,在古代的夜晚燭光中更加鮮活,栩栩如生。以暗沉的水綠天青錦紋為襯底背景,山巒樹木、亭台小橋、人物皆為凸起的浮雕,錯落有致,對比鮮明。還有泛波的小鵝、漂浮的酒杯點綴其間,情趣盎然……

在亭中揮毫的就是寫下「千古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王羲之吧?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的上巳節,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2人相會於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修禊祭祀儀式後,他們坐在清溪兩旁,讓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要飲酒賦詩,這就是「曲水流觴」。

觴,古代指盛酒的容器。逸詩有云「羽觴隨波泛」。羽觴,又稱羽杯、耳杯,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兩側有耳,就像鳥的雙翼,故名「羽觴」。漆、銅、金羽觴多是實用的器物,而陶羽觴是一種隨葬用的冥器。從漢晉時期出土的漆器中可知,深受貴族、公卿階層喜愛的還是漆羽觴。《沈從文講文物》中提到蘭亭的曲水流觴,「這種有耳朵的船式喝酒器皿(大體還是用漆的)浮到水裏,大家坐在溪邊喝酒事。」漆制羽觴耳杯最為輕盈精美,在溪流中漂浮得輕快而且色澤鮮亮。

「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4]

千百年來,蘭亭雅集成為後世文人崇尚並仿傚的高標逸韻,藝術家們反覆吟詠描繪這一經典題材,用書法、詩歌、繪畫、雕刻、音樂等形式呈現逍遙山水、詩酒唱和的瀟灑風雅,體會那心馳神往的超然境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5]

《蘭亭曲水圖》,山本若麟繪,1790年。(公有領域)
《蘭亭曲水圖》,山本若麟繪,1790年。(公有領域)

註釋:

[1]宋代文人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說:「古無硯屏……自東坡(蘇軾)、山谷(黃庭堅)始作硯屏。」
[2]唐代劉禹錫《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 三希堂是養心殿裏的一小屋,是乾隆帝的讀書處,其名取「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之意,存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又傳為米芾臨摹)、王珣《伯遠帖》三件珍貴的書法。
[4][5] 出自王羲之《蘭亭集序》。

參考資料:
吳美鳳《永樂皇帝的外交利器》
果海英、郭福祥《清前期中西宮廷交往中的禮品考察》
典藏鑑藏 | 女王陛下的東方秘寶:盤點英國王室的中國文物收藏
沈從文《沈從文講文物》#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