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的高小姐過去無特殊病史,平常因為壓力大而失眠,偶爾會服用抗焦慮藥物;某天她一直睡到下午,家人發現之後,也叫不醒她,以為是服用鎮定劑過量,於是趕緊將她送醫。

通過血液檢查發現,當時她的血糖非常低,立刻幫她注射葡萄糖液,卻不見清醒;後續安排腦部核磁共振(MRI)檢查,竟發現兩側大腦和海馬迴的腦病變,經過數個月的治療,仍然呈現認知和動作障礙,至今無法自理生活。

低血糖有哪些症狀?

台灣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子敬說,低血糖症狀輕微的人經常會莫名出現頭暈、盜汗、心悸、發抖等症狀,嚴重者會出現抽搐、昏迷或休克,還可能導致中樞神經受損、失去知覺,甚至誘發心臟病發作、造成永久性腦病變。

低血糖腦病變的傷害

林子敬指出,低血糖腦病變除了行為怪異、抽搐、昏迷之外,如果大腦皮質和海馬迴部位的血糖波動過大,將導致神經元受損死亡,腦血管也會產生病變、栓塞,引起腦部萎縮、認知功能退化,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傷害。

低血糖的好發族群和成因

林子敬表示,低血糖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低於生理狀況的正常值,正常人的血糖濃度通常會維持在70~140mg/dL,幾乎不會低於70mg/dL。

低血糖症狀最常發生在糖尿病患者,高達95%的患者曾經因為低血糖出現冒冷汗、心悸、發抖和全身無力的症狀;少部份患者本身沒有糖尿病,卻因急性感染症、創傷或空腹下大量飲酒,加上飲食減少或腹瀉導致低血糖。

低血糖的處理和預防方法

林子敬提出,發生低血糖時,應及時補充糖份,症狀會得到明顯緩解,但是低血糖不能及時改善,就會影響到大腦功能,出現一系列神經系統異常的表現,甚至導致昏迷等嚴重意識障礙的情況;一旦低血糖狀況沒有緩解或改善,務必立即就醫治療。

避免低血糖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控制血糖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不要有明顯的波動。

台灣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為了民眾的健康著想,提供5個遠離低血糖的口訣:按時用餐不勞累、規律監測血糖值、隨身備有含糖物、密切關注遵醫囑、多次低糖找病因。

此外,日常生活要保持規律的飲食和運動計劃,學會辨認低血糖的症狀,並遵從醫師的指導,多留意活動量和飲食上的改變,就不需要過於擔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