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逵,字安道,東晉譙國人。少年時就博學,「好談論,善屬文,能鼓琴,工書畫」。可謂是多才多藝,當時人都對他驚歎不已。當時的晉朝宗室武陵王司馬晞,聽說戴逵的才藝,派人邀請戴逵。戴逵一點也不客氣,當即打破琴弦,正色說道:「戴安道我不做王侯門下的伶人。」司馬晞非常憤怒,只好請他的哥哥戴述代替他。

晉武帝也屢次徵召戴逵,他就逃到吳地。戴逵一生結交名士,如:郗超、劉炎、謝安、王徽之等等。他不僅書畫甚佳,又善刻鑄佛像,是東晉時代的頂級藝術家。而他隱逸不仕的精神與多才多藝的成就,為當時朝野名流所敬重。

盧鴻,又名盧鴻一,字浩然,又作顥然,唐代范陽人。他時常隱居嵩山。唐玄宗開元初年,屢次徵召入朝,他都不赴。開元六年,盧鴻決定入朝,覲見唐玄宗,但是不行跪拜禮。宰相派人問他,為何對皇帝不行禮?他回答:「臣聞老君言,禮者,忠信之所薄,不足可依。山臣鴻一敢以忠信奉見。」

盧鴻的意思是:「我聽說太上老君講道時闡明,『禮』的出現,會讓忠信的行為淪為澆薄,以後會有大亂。所以,『禮』不足以作為依靠,我盧鴻作為一位山臣小民,願意以『忠信』來勇敢地奉獻覲見皇上。」

唐玄宗聽說後,非常敬佩,另外設宴賞賜盧鴻。唐玄宗想繼續給盧鴻賜官授爵,盧鴻完全謝絕,又回山中隱居。後來,盧鴻開闢學廬,授徒數百人。盧鴻也以書畫聞名,據說其山水畫《草堂圖》堪比王維的手筆。

軒轅集,唐武宗與唐宣宗時期人,隱居在羅浮山。著名詩人皮日休、陸龜蒙、李洞都為軒轅集寫過寄贈詩。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羅浮山人軒轅集被召入皇宮。唐宣宗直接問道:「先生如此長壽,可否有長生之道傳授給朕?」軒轅集說道:「徹聲色,去滋味,哀樂如一,德施周給,自然與天地合德,日月齊明,何必別求長生也。」

意思是說:「屏去對聲色和滋味的各種慾望,心情保持平和,不過度哀傷與歡樂,德澤他人,施惠周邊,自然而然就會像天地一樣的品德,像日月一樣的光明,又何必尋求長生不老之術呢?」

大中十三年春,軒轅集堅決要離開皇宮,前往羅浮山繼續隱修。唐宣宗不得已放行,臨行前只好再問他:「朕擁有天下,還能夠得到多少年?」軒轅集就取筆寫「四十」兩個字。古人寫字是豎排的,軒轅集寫到下面「十」字時,在豎筆收尾的時候,筆畫往上挑得高高,好像這個「十」字要跑到「四」字的上面。不久,唐宣宗駕崩,在大中十四年二月入葬。人們才驚覺,軒轅集的預言是說唐宣宗在位虛年為十四年。

林逋,字君復,宋代杭州錢塘人。他性格恬淡好古,不趨榮利,在杭州西湖的孤山結廬隱居。他不仕、不娶,與梅花、仙鶴作伴,世稱為「梅妻鶴子」。他不僅詩詞寫作多有奇句,風格「澄浹峭特」,而且擅長書畫。為人稱頌的名句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和靖集‧山園小梅》)朝廷屢次徵召他皆不赴。他去世後,宋仁宗賜諡號「和靖」,後人稱他為「林和靖先生」。

陳摶,字圖南,五代亳州真源人。年輕時他就精通經史,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後來遇到談吐不凡的高尚之人,就決意隱居修行,先後去了武當山和少華山。

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周世宗聽聞陳摶修道名聲,派人送他到皇宮中,一留就留他一個多月。周世宗問他傳授黃白煉金長生之術。陳摶答道:「陛下是四海之主,應當以治理國家天下為念,為何要留意這些黃白之事呢?」周世宗聽了也不責備,給陳摶封官厚賞,陳摶依舊回山隱修。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陳摶有幾次前往朝廷皇宮。當時宰相宋琪問道:「先生得玄默修養之道,可以教人乎?」

陳摶回答道:「陳摶乃是山野之人,沒有方術可傳。現今聖上博達古今,深究治亂,是一個明君。你們君臣正要協心同德,振興國家,化治天下,如此勤懇力行,就是非常好的修煉了。」

宰相宋琪聽說後,稱善不已,匯報給宋太宗。宋太宗因此更加敬重陳摶,下詔賜號「希夷先生」,並留陳摶在皇宮中數月,與之談道論經,然後放陳摶回山修行。

後來,陳摶時常隱居華山,開門授徒,將中華「易學」體系傳播到人世間,使得有宋一朝,開闢燦爛易道之學,孕育諸多易學大儒。

張三丰總結說:「從古稱眞人者,必須外達眞氣,內涵眞心,入有眞操,出有眞守,實之而得。夫眞道,棄世而不戀世,避人而不見人,不為勢利所覊勒,不以黃白欺世主……由漢迄宋,其間明元機者,如吾尊崇之八遯,淸風峻節,或逃名、或卻聘、或功成勇退、或世衰遯藏,其懷眞不露,奚常以長生藥衒朝廷哉?」(《自題〈勅封通微顯化眞人誥命〉後跋》)

小評

張三丰對「八遯」的推崇,既向朝廷表明了自己「真隱、真遯」的隱修態度,也充份展現了古代歷史上正統有高德的隱士人生。這些典範不僅給予皇帝和朝廷啟迪,也為普通世人在修道、修德方面樹立示範,可謂用心良苦啊!

張三丰揭示了中華正派、正統的隱遯精神和隱逸文化,一直為歷代高德隱士們繼承著,成為一種特別的有原則性又有繼承性的中華傳統文化現象。

正派的隱遯之人,能夠以不同社會風貌和社會角色出現,同時,他們往往對社會的文化和藝術有特殊的貢獻。高尚的品德操守和徹底的隱逸態度是他們的共同特徵。

張三丰無侷限性地解讀《周易》文本,自有道家修煉的玄機妙理。道家「易學」體系的認知,往往不等同現存的《周易》文本,其蘊藉更廣闊的道德意涵。這也彰明,中華文化深邃無比,廣闊無邊。

從八位隱士的歷史片段,可知張三丰真人熟知經史,自有真知灼見。其推出「八遯」典範,不僅揭示中華廣泛存在的隱逸文化之中的某個方面的特徵,也親身歷練文化總結和修行傳遞,為現今人們進一步理解和研探隱逸文化的實質與中華文化的精髓,做了非常明確的示範。

不知諸位看官善人,您對中華的隱逸文化有甚麼新的發現嗎?◇

明代仇英繪《桃源仙境圖》。(公有領域)
明代仇英繪《桃源仙境圖》。(公有領域)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