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楊紫瓊憑《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的精彩演出,獲金球獎音樂及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全球鼓掌,而香港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楊潤雄也不遑多讓,憑着「他媽的多重標準」和厚過長城的面皮,上了大馬、台灣等地新聞,成了全球華人笑話。

楊潤雄不但第一時間衝出來祝賀楊紫瓊獲獎,更說「對於香港演員在國際影壇繼續大放異彩,他感到非常鼓舞」。但楊紫瓊是馬來西亞人,與法國丈夫居於日内瓦,近年拍的多是荷里活片,從前受訪皆表明「我來自馬來西亞」,怎麼變成「香港演員」呢?「搶人才」不要緊,但身為香港高官,儘在嘴巴上討便宜,毫不尊重人家的國民身分認同,未免丟盡香港的臉。

有人說,楊紫瓊在香港拍電影走紅,叫「香港演員」也不為過。按此邏輯,郭富城也是「台灣藝人」了——他是先在台灣拍機車廣告走紅,然後才回流香港的。還有納米比亞人歷蘇,當年也在香港拍了幾部賣座片,紅遍亞洲,應該也是「香港演員」吧。認同楊潤雄沒所謂,但請保持標準一致。

另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是,楊潤雄怎麼不把楊紫瓊正名為「中国香港演員」?近日港協暨奧委會向轄下體育總會發信,要求7月前在名稱上冠以「中国香港」4字,不然則取消資助、離開奧委會及不能參加國際賽事。據報道,目前港協暨奥委會轄下共有83個本地體育總會,只有17個的名字冠以「中国香港」。

以我觀察,港府對「香港」和「中国香港」的界線,向來抓得很緊:運動員獲國際獎項的,例必稱「中国香港」;出口外國的商品,則誓死跟中国劃清界線。如美國自2020年11月起,要求香港出口美國的產品,來源地須標示「中国」而不能標示「香港」,便遭到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丘應樺強烈抗議。丘局長講得很白,「『香港製造』代表優質」,言下之意,「中国製造」代表什麼?

現在楊紫瓊不是出口外國的商品,而是獲國際殊榮的演員,既然連「香港演員在國際影壇繼續大放異彩」也說得出口,進一步添上「中国」兩字,似乎也很順理成章——但且慢,讓楊紫瓊成名的香港,不是「中国香港」,而是英殖香港。懂了,難怪楊潤雄不敢提「中国」兩字。

世上真正有價值的成就,都來自探索未知的可能性。從前的英殖香港,可以讓很多人成名,因為當時電影業沒什麼紅線,有無限可能,就像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那個天馬行空的多元世界,只有你想不出,沒有你不敢拍。儘管楊紫瓊不是「香港演員」,但我認為她有一番話,很值得今天的香港人細味:

「我樂意去探索新的領域,去開闊眼界,去冒險,去尋找新的體驗。我不喜歡總是被困在某一處,我總想去看世界。想變得更好,唯一的辦法就是走出去。而同時非常重要的是,你得接受自己,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想成為什麼。」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