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達梅林》是一首著名的蒙古民歌,我從小會唱。但前幾天看到2022年6月11日湖南衛視的演唱,發現其中家喻戶曉的關鍵歌詞已作了改動。

嘎達梅林是上世紀30年代內蒙古草原的一個傳奇性的民族英雄。當時東北軍閥張作霖父子和內蒙古科爾沁扎薩克達爾罕親王相勾結,大量開墾草原作為農耕地,許多蒙古牧民失去牧場,被迫離鄉別井。嘎達梅林是扎薩克達爾罕親王下面的一名軍官,為維護蒙古牧民的利益,他毅然發動武裝起義反抗開墾牧場,轉戰兩年最後被張學良軍隊殺害,壯烈犧牲。嘎達梅林的起義當時震動整個科爾沁草原,他悲劇的反抗故事一直被蒙古牧民用民歌方式傳唱頌揚,最後生成長達500多段2,000餘行的蒙古民間吟唱史詩《嘎達梅林》。這首吟唱可達4小時的民歌,會反覆吟唱這樣一句「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利益)」。

這首著名的蒙古吟唱史詩在1950年翻譯成漢語版本的民歌,僅有四段,也基本體現了這個主題:

 

南方飛來的小鴻雁呀,

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

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

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北方飛來的小鴻雁呀,

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

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

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天上的鴻雁從南往北飛,

是為了追求太陽的溫暖呦。

反抗王爺的嘎達梅林,

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天上的鴻雁從北往南飛,

是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呦。

造反起義的嘎達梅林,

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但在湖南電視台的演唱中,卻將「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改成「要說勇敢的嘎達梅林」。因為這首民歌太有名,曾經還上了小學的教科書,「起義的嘎達梅林」已深入人心,現在改成「勇敢的嘎達梅林」特別引人注目。一些蒙古族人即刻指出,原蒙古語版本詞義就是「反抗起義」,不是「勇敢」,但演唱者不但漢語改成勇敢,連原文蒙語也改了。此外不但湖南電視台的這次演唱,其他演唱者,比如蒙古歌手滕格爾在2022年跨年晚會的演唱,漢蒙歌詞也都改為「勇敢的嘎達梅林」。這一改,不但竄改了原文,而且還嚴重歪曲了這首民歌的基本主題,嘎達梅林固然勇敢,但勇敢只是一種行為表現,嘎達梅林這一傳奇悲劇的本質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敢於反抗強權。

因為中國有嚴格的言論審查制度,有人估計是出於審查原因,顯然是「起義」這個詞通不過審查,而被迫改用勇敢來替代,可見「起義」這個詞在當今中國現實中已成為敏感詞。

嘎達梅林起義本來完全符合共產中國的意識形態。嘎達梅林在中共起義造反的革命年代,帶領蒙古牧民反抗蒙古王爺和中國軍閥,按共產主義意識形態,這就是被壓迫被剝削階級對剝削階級的革命,是政治正確的行動,在毛澤東「造反有理」時代,更是最無可置疑的政治正確,中共官方一些對嘎達梅林起義的解讀,甚至乾脆稱嘎達梅林起義為嘎達梅林革命。因此在中共上台後,嘎達梅林的事蹟不僅傳唱不息,還有音樂家在上世紀50年代將民歌《嘎達梅林》譜寫成交響詩,其後更拍攝成電影和電視劇。

甚至嘎達梅林的武裝起義也有現代意義,因為開墾草原牧場,導致科爾沁草原迅速沙化,在歷經清末、民國和共產中國百年的開墾後,曾經水草肥美的科爾沁草原已變成中國最大的沙地,面積達6萬平方公里的「科爾沁沙地」。中國近年為延緩科爾沁草原的沙漠化費盡心機,啟動浩大的沙地綠化治理工程,但仍然無法制止科爾沁地區每年的持續沙化。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當年嘎達梅林的武裝反抗也是一場保衛地球生態的革命。

但從甚麼時候起,嘎達梅林的起義變成了政治敏感的禁忌?我查了一下2002年馮小寧拍攝的電影《嘎達梅林》和2010年陳家林導演的《嘎達梅林》電視劇,主題曲歌詞都是「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即是說,至少在2010年,「起義」還未變成敏感詞。

為甚麼起義會成為敏感詞?我想,所有帝王,無論黃色、黑色,還是紅色,都畏懼和仇恨以下犯上。公認中國歷史上最專制的皇帝之一朱元璋,甚至在讀到儒家大聖人孟子的「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後,一怒之下,竟將孟子逐出孔廟,後來還將孟子所有民本思想的語錄,比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等全部從儒家經典《四書》其一的《孟子》中刪除。

連孟子的語錄都曾經變成敏感詞,何況一個蒙古族民歌中的歌詞。◇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