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日本北國開始降雪,其它地區則迎來紅葉最美時節。清晨,郊野山嶺常常掛著一層薄薄白霜。故此,本月又雅稱「霜月」。紅葉與霜雪彷彿在提醒人們:愜意的秋日將要過去,寒冷的冬季即將來臨。

除了霜月外,11月還有很多俗稱、雅號,例如:神樂月、子月、暢月、達月、復月、天正月、神歸月等等,各自包含著不同的文化意涵。

在二十四節氣中,本月跨立冬(7日)、小雪(22日)。本年度首次陰冷强風(日語稱之為「颳落葉1號風」)多在本月登場,標誌著冬季即將到來。

日本文化中為落葉風作了一個專有的字「凩」。 (Pixabay)
日本文化中為落葉風作了一個專有的字「凩」。 (Pixabay)

對自然變化的觀察頗為細緻的日本人,還特地為「颳落葉1號風」造了一個和式漢字「凩」(發音:kogarashi),是「風」與「木」的合體字,意為每有强風吹過,樹葉就會飄落,使樹木漸次凋零。由於天氣漸次由涼轉冷,風和日麗的小陽春也就特別為人珍惜。因此,本月裏,從天氣預報與坊間聊天中,常常可聽到「小陽春」一詞。

因應季節的變換,書信等問候語的表述也煥然一新,如「秋菊逸香之際」、「晩秋時節」、「深秋之際」、「向寒時節」、「紅葉時節」、「初霜時節」、「小陽春時光」、「向寒之際」、「早晚甚感涼意之際」、「進入落葉飄舞時節」等等。在文尾,自然少不了「值此向寒時節,請多多保重自愛」等溫馨叮囑。

值此向寒時節,請多多保重! (Pixabay)
值此向寒時節,請多多保重! (Pixabay)

文化日

11月3日是「文化日」,本節日1948年(昭和23年)根據日本節日法而制定,旨在鼓勵國民「珍愛自由與和平,促進文化發展」。為什麼要定在11月3日呢?是因為:本日為日本國憲法頒布日,而日本憲法重視和平與文化。因此,在本月裏,各美術館、博物館的展事與相應文化活動,也自然比平素多了起來。文化日當天,一些文化設施則免費對觀眾開放。

每年「文化日」,日本國家都要在王宮舉行「文化勛章」頒發儀式,由天王親自授予。這一制度設立於1937年(昭和12年),旨在表彰對文化做出突出貢獻的功勛卓著者,每年選定5名獲獎者。此外,11月4日,國家還要獎勵15名「文化功勞者」,旨在表彰獲獎者的文化功績或善舉。「文化勛章」為日本文化界最高榮譽表彰,但沒有獎金。而「文化功勞者」獲獎者每年可獲得350萬日圓的終身年金獎勵。

日本憲法第14條第3款規定:榮譽、勛章等的授予不可伴隨任何特權。受此限制,任何獲獎者都不可獲得獎金。但為促進文化事業發展,便另外創設了文化功勞者獎勵制度,並以年金獎勵的方式取代獎金。而「文化勛章」獲得者一般都是從往年15位文化功勞者中選出,因此也就是間接地對「文化勛章」獲得者提前給予了資金獎勵。

秋意深,日本國內展現的文化特色越濃厚。 (Pixabay)
秋意深,日本國內展現的文化特色越濃厚。 (Pixabay)

神嘗祭

日本作為農耕民族,自古便將穀物的收穫視為上天的賞賜。故此,每年秋季,除了民間相關祭祀外,作為王宮宮中祭祀活動之一,天王也要舉行「神嘗祭」和「新嘗祭」。

「神嘗祭」為10月17日,而「新嘗祭」則是11月23日。關於「神嘗祭」,我們此前做過簡要介紹,為了與「新嘗祭」比較,在此稍事補充。

所謂「神嘗祭」,就是將當年最早收穫的「初穗」(早稻),獻給供奉於伊勢神宮的「天照大神」,敬謝神的恩賜。「神嘗祭」似乎自古就有,但并無確切的文獻佐證。自養老5年(721年)開始,伊勢神宮每年都要在10月17日舉行「神嘗祭」祭祀,這在史料中有明確記載。

位於日本本州三重縣伊勢市的伊勢神宮,正式稱謂叫神宮,供奉著王室祖神、大和民族的祖神天照大神。因為供奉的是天照大神,所以伊勢神宮的地位較特殊,為日本最神聖、最重要的神社之一。歷史上,伊勢神宮與王室、朝廷關係甚密;即使是現代,每年初始,日本首相及農林水產大臣都要前往參拜。

雖然天王是祭祀主,但天王并不親自前往拜祭,而是差遣使者代行,並授之予「御酒」、「神饌」等供物。當日,天王只是面向伊勢神宮方向行遙拜禮。自明治4年以後,在王宮內也要舉行「神嘗祭」祭祀,在「賢所」(宮中三殿之一)供上祭品,以謝神恩。早上,儀式開始前,天王要在宮中的「神嘉殿」向神宮方向行遙拜禮。

「神嘗祭」是伊勢神宮每年舉行的諸多祭祀中最為重要、最為神聖的祭祀,所以伊勢神宮每年舉行儀式時,一切裝束、器具等都要煥然一新,俗稱「神宮正月」。本年的神嘗祭,已於10月15至17日隆重舉行。

依照習俗,此時,在伊勢市還要舉辦「神嘗奉祝祭」,全國各地也要舉辦相關祭祀以及傳統藝術表演等,以感謝神賜五穀豐登,分享收穫的喜悅。

秋收祭典為「神嘗祭」,「新嘗祭」感謝神賜五穀豐登,分享收穫的喜悅。 (Pixabay)
秋收祭典為「神嘗祭」,「新嘗祭」感謝神賜五穀豐登,分享收穫的喜悅。 (Pixabay)

新嘗祭

舉行完「神嘗祭」一個月後,也就是11月23日,日本天王還要親自舉行「新嘗祭」祭祀。這也是王宮祭祀活動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份之一。此祭祀起源不詳,但据《日本書紀》(720年)載,早在飛鳥時代的皇極天王(642〜645年)時就舉行過「新嘗祭」。另,在《萬葉集》(7世紀中葉〜8世紀下葉)中也可看到與「新嘗祭」內容相關的和歌。

所謂「新嘗祭」,就是將本年新收穫的穀物獻給天照大神等天地諸神,感恩敬謝上天的賜予。祭祀儀式上,日本天王在東京王宮的「神嘉殿」內,向天照大神等諸神供奉新收穫的稻米,謝恩、祈禱後,天王還要親自品嚐新米做的米飯。

依照史書記載與傳說,天王為天照大神之子孫,天王親自食用供奉的米飯,就會獲得新的神力,並藉此與眾神相約明年繼續五穀豐登。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新嘗祭」為國民節假日,戰後,認為其國家神道色彩較濃,便將其節假日規定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將該日定為「感謝勤勞日」。名稱雖然變了,但無論是宮中還是民間,慶豐收、謝神靈、感恩賜這一傳統思想卻始終未變,一直被繼承著。

雖然歷經戰亂,朝代更迭,日本始終秉持傳統。雖然遭受近代西方文明衝擊,蒙受變異文化侵蝕,但日本依然循規蹈矩,恪守禮制。在科學被奉上神壇,傳統被打入地獄的今日,日本依舊堂堂正正地尊王、敬天、祭神,實為罕見、可貴。

詠秋懷古

眼下,雖時值季秋,樹木日益凋零,但還是有應時的花卉如約綻放。秋菊的秀美、高潔自不待言,隱於樹叢中的山茶花也顯得格外靚麗,沉靜中給人送來一種超脫、堅毅之美。此外,還有仙客來、柊、南天竹、秋英、金木犀等,也都各自為這個季節帶來別緻的情趣。

春花秋葉。如果說春天的象徵是櫻花,那秋日的代表就是紅葉了。如果說櫻花帶來的是春播時的新生與希望,那紅葉展示的則是秋收後的愉悅與殷實。另外,日本自古紅葉不只限於楓葉的紅色,如銀杏等黃色的樹葉,也統稱為紅葉。

在日本文化中,銀杏等黃色的樹葉,也統稱為紅葉。 (Pixabay)
在日本文化中,銀杏等黃色的樹葉,也統稱為紅葉。 (Pixabay)

在日本最早的詩集《萬葉集》(7世紀中葉〜8世紀下葉)中,我們便可看到日本民族是何等愛惜秋日紅葉。該集中,有許多吟詠秋日紅葉的詩篇,雖然大多為直抒自然之美,抑或借喻秋日紅葉傾訴愛戀,描述寂寥,述說世事炎涼等,但也不乏對世事無常之感悟,對人倫天道之探尋,將秋與紅葉提升到一個悟道的高維度。譬如,奈良時代的公卿、著名歌人大伴家持(718〜785年)的這首歌,就是通過樹木的春花秋葉領悟人間諸事的無常:

「春來紅花綻,秋到楓葉凋,雖為不言木,無常孰能逃?」

似這首詩歌這般,正因為大和民族自古便對春花秋葉、春華秋實情有獨鍾,並從中領悟天道世理,如今方有日本秋文化之絢麗斑斕。#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