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不斷升級的高科技出口管制,SK海力士周三(10月26日)表示,若該公司在中國營運過於困難,考慮在最壞的情況下,出售中國的晶片生產設施。 

「作為一項應急計劃,我們正考慮出售工廠,出售設備或將設備轉移到南韓。」SK海力士首席營銷官盧鍾元(Kevin Noh)在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說。

盧鍾元告訴分析師,這家存儲晶片巨頭正為各種突發事件做準備,包括華府禁令可能使該公司無法獲得維持無錫DRAM工廠所需的設備。

「這是一個應急計劃」,他強調,「我們希望在不面臨這種情況下(繼續)營運。」

盧鍾元坦承,上海附近的無錫廠運作受到許多限制「無法不受影響」。

兩周前,SK海力士宣布,它已獲得華府為期一年的豁免,可在中國使用美國技術生產先進的內存晶片。但盧鍾元表示,他不確定該公司是否能在期限屆滿後,繼續獲得延期。

「我們期望每年都能延期,但這不是肯定的。」盧鍾元說。

SK海力士是全球第二大的DRAM製造商。據《日經亞洲》報道,無錫廠生產了該公司40%以上的DRAM晶片。這種晶片廣泛用於電腦、智能手機和汽車等設備。

本月,美國商務部公布了限制向中國客戶出售半導體和晶片製造設備的全面規定,打擊了北京試圖建立本土晶片產業的基礎。

儘管台積電的南京晶圓廠、三星電子、SK海力士的中國廠都有1年的豁免期,允許他們進口工廠所需的設備。但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壓力,讓這些半導體巨頭不能不重新評估生產戰略。

部份人士認為,華府的豁免可能是給他們一個做出改變的最後期限,而非允許他們繼續受益的信號。若豁免到期卻無法展延,這些公司勢必面臨逐案申請、逐案審查的困境。技術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分析師王哲宏(Brady Wang)表示,先進的存儲晶片工廠需要大量投資,必須不斷升級以保持競爭力,而美國最新的限制措施,將給國際晶片製造商在中國的業務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日企評估脫離中國供應鏈成本 研究應對措施

日本企業正在考慮脫離中國供應鏈,並評估可能帶來的成本變化。中共病毒大流行以來,累計已有超過2千家日本公司從中國撤出。

據《日經新聞》10月18日報道,今年夏天,日本本田(HONDA)公司展開一項重大的供應鏈重組計劃,探討用儘可能少的中國製造部件製造乘用車和電單車的可能性。

本田正在抓緊估算從東南亞等其它地區採購的成本,並表示,「本田並不是提倡現在去中國化,而是直面中國的風險,從正常情況下制定一個緊急的準備計劃」,如台海發生緊急情況,企業是否繼續在中國開展業務,管理層必須考慮應對措施。

美中對立關係及國際形勢的變化,迫使日企開始注意相關風險。

而日本與中國的經濟關聯度較高,2020年日本從中國進口佔進口總額的26%。

根據供應鏈研究企業Owls Consulting Group(東京港區)的數據,若家用電器和汽車等80種主要產品停止從中國進口,改為日本國內生產或從其它地區採購,將使成本每年增加13.7萬億日元(約900億美元)。轉嫁到單個產品上,可能使日本個人電腦的平均價格上升50%,智能手機價格上升20%。

對此,中國問題專家夏一凡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日本軍事實力不能震懾中共,所以得依靠美國。從戰略上講,日本應該果斷與中共脫鉤,否則必受其害。但是,一下子斷開可能難以承受經濟危害,為了日本的安全,日本政府有責任制定逐步脫鉤的路線圖並且使之法律化,這要比修憲容易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