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管道被炸,各個利益相關方都已站出來表態,聲稱此事不是己方所為。各界都在猜測當今波詭雲譎的歐洲政壇背後的種種陰謀。

長期以來,歐洲在能源安全方面一直走下坡路,主要原因在於圍繞全球氣候變化以及二氧化碳減排事宜簽訂的「京都議定書」和「哥本哈根協議」。歐洲國家不僅要自己通過諸如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節能減排,還要幫助中國這類的所謂「發展中國家」降低排放。

二十一世紀初期的十年內,每年有大量的歐洲資金流入中國來購買虛幻的「減排指標」,每噸二氧化碳的價格最高時甚至超過了100歐元,中國的排放總量沒有上限! 2009 年通過「哥本哈根協議」後,歐洲國家不必買中國指標了,儘管歐盟國家為節能減排作出了重大貢獻,但全球的碳排放水平事實上沒有下降。

歐洲國家要在1990 年排放基礎上再降8-12%,手段是甚麼呢?體現在能源結構方面,那就是大力發展太陽能、風電、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多使用天然氣這類的清潔和低碳能源;逐步關停煤炭等大型火力發電設施;水電雖然存在環保爭議,但總的來說能用就用,但在今年極端乾旱的情況下,整個歐洲的水電事業幾乎趨於崩潰;核電是相當穩定的,但核電存在較大安全爭議,在左派掌握話語權的情況下,總趨勢是越來越少。再生能源雖然是一片叫好,但其問題是受天氣影響不夠穩定,投資回報也很長,不能指望完全取代化石能源,造就了歐洲今天高度依賴天然氣的事實。

2021年,整個歐洲消耗了4,800億立方米天然氣,自產只有10%,90% 需要進口,進口數量中將近一半來自俄羅斯。俄羅斯天然氣通過四個天然氣管道輸送到歐洲,剛剛被炸掉的北溪一號,年最大供氣量超過500 億立方米,佔德國天然氣消費的40%。

歐洲依賴天然氣,進口天然氣依賴俄羅斯,俄羅斯又因為俄烏戰爭成為了整個歐盟的敵人。歐盟沒有找到新的能源出路之前,只要普京把天然氣閥門一關,整個歐洲的CPI、PPI、資本市場、老百姓的民意都會受到重大的衝擊。

北溪管道在被炸前已經處於停止狀態了,不止北溪管道,其它輸往歐洲的天然氣供氣量也一直在下降。一方面歐洲國家不希望俄羅斯卡脖子,主動降低需求,甚至從全球尋找天然氣進口替代;一方面是俄羅斯主動來卡脖子,以檢修理由來關閉閥門、以「盧布結算」來製造麻煩。天然氣價格自戰爭爆發以來快速上升,尤其北溪管道被炸之後,天然氣價格漲到了俄烏戰爭前的三倍。

俄羅斯天然氣的四條管線中,只有通過烏克蘭的天然氣管道還在運行,俄方放話威脅隨時關閉這條管線。這些卡脖子的事實表明,在北溪管道被炸一事上,俄羅斯不是簡單的受害者,只要能讓歐洲方面難受,關閉閥門與炸壞管道取得的效果是一樣的,炸管道的行徑更為惡劣,不會有人主動背黑鍋。

歐盟數十年來不斷減少化石能源和核電,不必要的對外大量輸出資金,過份強調進口天然氣,造就了今日歐盟脆弱的能源安全結構,俄羅斯得以利用這個薄弱環節來製造麻煩。歐洲領導人應該反思:二十多年來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策略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歐盟要做的工作還很多,但在威脅人類整體安全的國際戰爭甚至核戰爭面前,氣候變化方面的國際合作或許需要重新評估了。◇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