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男團MIRROR開12場紅館演唱會,原本為「香港盛事」,但想不到,一場罕見嚴重意外,令一切都幻滅。7月28日,第四場演唱會,在Edan(呂爵安)和Anson Lo(盧瀚霆)合唱《Elevator》期間,六幅懸掛在天花板位置的LED大屏幕,其中一幅突然墜落,兩名舞蹈員受傷,而COLLAR成員SO CHING的男友阿MO李啟言,更是被直接擊中頭部,現時仍然危殆。

紅館多年的演唱會,從未發生過如此嚴重事故,康文署牽頭組成的跨部門專責小組經過三次會議,稱證實金屬疲勞引致鋼索斷裂,估計屏幕懸掛系統的裝置和裝工均可能是事故成因,但仍不能排除任何可能性,仍要做不同測試和檢視,及循不同方向調查,才能確認背後原因。本報找來LED大屏幕資深技術人士山先生(化名),嘗試分析事故「元兇」。

1.目測鋼索只有3mm?

山先生在這個行業已十多年經驗,擁有自己的公司,承接大大小小的LED Wall安裝工程。記者跟他翻看部份事發後的相片,他指目測懸吊大屏幕的威吔應該只有約3mm,翻查資料,一條3mm的鋼威吔承重約500至600公斤,當晚墜落的大屏幕估算約600公斤,「如果我喺現場見到呢條威吔,唔好話而家係600公斤,就算而家上天果幅係100公斤,我都唔會做」。

山先生指,他們不會將重量「用到盡」,最多只會用到2/3,他向記者展示一條6mm的鋼威吔,每條承重約2噸,「一個百零二百公斤(屏幕),我哋呢度係會用到六條威吔,即係(總承重)12噸,你會覺得係好多餘,安全我唔會嫌多」。

屏幕墜落後,有一邊還繫著威吔,三個威吔夾也是同一方向,山先生指,這個是康文署最新規定,但有經驗的人,會將三個夾以「一正一反」的方式處理,令威吔兩邊的受力接觸面平均。

2.機關太密集?

MIRROR演唱會的主辦方在上月18日開始入紅館搭舞台,但25日就是第一場。山先生指,如果以一個簡單的演唱會為例,「首先要讓晒畀天做先(懸吊裝置),之後先到地面台(舞台),之後到機械(舞台底部),呢個順序係唔會變」,單單是台下的機關最少需要數日作調較工作,而懸吊LED屏幕,他指屬簡單工作,只需要一日內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就現場的片段所見,舞台機關重重,台下的空間有限,機關互相之間的距離很近又密集,在調較某個部件時,會因連動影響其它機械,山先生亦坦言,不認為四日時間可以完成這部份,因而令試機的時間不足,綵排亦要一直延後。有消息指,在最後綵排當日,「師傅」仍未熟習機械運作,「啲DANCER(舞蹈員)出場嘅時候,硬係要等佢地啲嘢RUN(運作)一陣,或者要等一陣再RESET(重啟)」。

3. 消失的吊環螺絲和絲帽?

有工程師指有機會是吊環螺絲鬆脫而導致意外,但重看事發後相片,山先生認為這個機會極微,「下面加正常絲帽,每一次都會加兩粒,就算佢加一粒都好,因為條絲桿長好多,重量壓住時褪唔到,但佢真係可以褪咁長出來,呢個真係『死神來了』」。那有沒有可能會「拉爆」連接屏幕的鐵架呢?他指這個可能性也是極低,「如果真係爆呢,會有好明顯有凹痕爆裂,但而家成個結構仲喺到,框架喺度」。

但細看餘下的吊環螺絲帽位置,山先生指看似被升高了,「正確做法呢度穿落底,下面多出嚟嘅收螺絲」,或有機會是在魚眼圈加工,將另一條螺絲燒焊上去,但因為燒焊燒得不好而受力時斷裂。

4. 人手斷層?

疫情重創全球,香港的娛樂事業亦大受打擊,山先生指這三年來業內流失很多人才,特別是十年以上資歷的,「廿年前,喺紅館吊一堂電梯,喺個舞台去到山頂,現場搭喎,咁多年都冇出過啲咁嘅問題」。

「舊人又移民,新人又難搵」,令資深有經驗的人員比例太少,未必能跟到所有細節位。就算有新人入行,都是屬於學院派的,始終不及舊一代「實戰派」,「唔係話學院派跟足理論唔好,但係咪完全跟足程序去做呢,我覺得最大問題係常識問題,冇果種危機感」。

追本溯源,越來越少人入行的原因,直接跟薪酬和工時有關。山先生直言,「做舞台燈聲畫event(活動)係淒涼嘅,人工收入呢,同個JOB嘅價錢係反比」,十年前與十年後比較,同樣的工作,同樣的器材,但在通脹之下收入卻少了三至四成,「呢個係好唔合邏輯上,但呢啲唔到我哋控制,因為個市場係咁」。越來越多的演唱會,越來越少的人手,變相同一批人的工作量增加,山先生說自己試過「一工」足足在紅館工作了五天四夜,過度疲勞也令原本的工作人員或者會分心,增加出意外的機會。

5.責任誰屬?

根據ITP在7月29日所發的聲明,指公司只提供合適及合規的視訊器材,並安裝到主承辦商提供及指定的結構工程上,沒有參與任何放置巨型懸空屏幕的結構和懸掛鋼索的製作及機械工程運作,業界對聲明的理解,就是「意思係乜都唔關我事」。不過根據山先生的經驗指,「ITP係包器材包安裝,行規嚟嘅,除非係特別情況」,不止提供硬件,更包括前期和後期的工作。

演唱會的所有驗收由「大判」負責,如今次MIRROR演唱會,應該由總承辦商藝能工程負責,「每個部門完成咗後,直接話畀大判知,跟住試一次畀佢睇,佢聽過睇過覺得OK」,今次意外,或許是監管做得不足。但山先生說,至今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書面列表,清楚說明用甚麼方式或標準去驗證,「演唱會點樣驗收收貨,完全係憑經驗同常識,幾廿年都係咁」。但他亦坦言,這個是不理想,但如果每個細節都要有定義時,也有一定的難度。@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