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昨日(23日)表示,本港醫護短缺,人才流失近一成,擬於今年下半年推出「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引入大陸資深醫生。主席范鴻齡指,目標人選為曾參與援港抗疫工作的醫生,預計首批有5至10名大陸醫生來港,他強調要符合病人褔址及兩地法規原則,重申是為了增加人手。

范鴻齡表示,初期會邀請西醫為主,大陸醫生在港待遇與海外來港醫生「一視同仁」,目前正同廣東省衛健委商討,用輪替制度,每人來港不超過1年時間。

他強調,大陸醫生來港要獲醫委會批出有限度註冊,同時,不影響優先聘用在港畢業合資格醫護,及現職醫護升遷原則。亦會「多管齊下」解決人手不足問題,包括服務滿3年員工,可申請低息置業貸款,望第4季接受申請,以及會延長服務年齡至65歲等。

香港醫生荒被北京視為政治議題

才子陶傑去年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香港的醫生荒在北京眼裏已成為政治問題。

他認為,香港時下再掀起移民潮,而隨著香港人口老化,醫生荒肯定是迫切問題,加上大陸政府也不容許香港長期存在地方權貴主義坐大。「北京認為這是政治問題。」陶傑批評衛生局局長陳肇始顧左右而言他,「意思就是要為中國大陸醫生在香港執業開方便之門。」

香港立法會失去民主派反對陣營後,「醫生註冊條例草案」獲得通過似已成定局,陶傑認為,有些事情並非香港政府說了算。

大陸醫生進駐香港 大勢所趨

陶傑認為:「像腫瘤科與心臟科這些專科,會逐個領域成為香港政府的試點,逐步開放。但是這一切也不是香港政府說了就能定的。因為人命關天。」

他說,香港即使立了法,大陸醫生進來香港是否需要考核?還是資格不用考核就可以承認?有關履歷會否有水份?這些恐怕要由醫療專才和協會來把關。「政治考慮會遇到專業對抗。香港醫療人員他們也不是傻瓜。」

陶傑斷言,「香港逐步引入大陸醫生是大勢所趨,但這些醫生能否順利融入新環境則是另一回事。」

未來香港醫療兩極化?公立私家分流

一旦大陸醫生進駐香港,會對香港的醫療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和影響?陶傑反問:「這些醫生會否大量積壓在政府醫院?香港還是個自由市場。私立醫院這一塊是否還是有一貫的保護主義,不讓他們(非本地培訓醫生)進來?」

陶傑展望:「如果真的這樣,將來可能會分成2個階級:一般老百姓到政府醫院看病可能就會遇到這些境外(大陸)醫生,但是有錢的還是看香港本地的、他們相熟的醫生。我認為將來會出現分流。」

業界擔心「中門大開」事與願違

民主黨醫療政策發言人袁海文早前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批評新方案有違原意,破壞社會基本共識,使病人擔心醫生專業水平和操守能否維持。

袁海文說:「現在公眾擔心的是醫療素質和專業水平是否達到一定的標準。政府不斷的豁免和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沒有經過統一考試才是問題所在。部份輿論擔心的是,當局明明說好是香港永久居民才能申請,可是一下子連非永久居民也可以。關口會否越開越大,變成沒有任何要求的把關呢?」

袁海文擔心,非本地醫生來到香港後是否甘於長期在政府醫院服務,「我留意到,這些特別註冊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可能5到10年內就可以流出私營市場。這是否真能緩和公營醫療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呢?」他擔心實際上很多人可能把這當成踏腳石,繼而轉入私營機構。

中港意識形態差異 港人抗拒大陸西醫 

陶傑認為,香港社會包括本地醫生普遍反對引入大陸醫護人員,與意識形態有關。

陶傑說:「香港還是抗拒中國大陸的西醫的。就連那些嘴巴上很愛國的香港富豪也是抗拒的。因為中國大陸實行不一樣的制度。中國大陸的醫生面臨非常大的市場壓力。比方講,有各種傳言說他們收紅包,開刀以前要跟你討論價錢。」

他說,外界對大陸醫生的質疑未必關乎專業能力。「所謂的醫德就是『一國兩制』的問題。香港從小培養的醫學教育,醫德是非常重要的部份。香港人、香港富豪、香港的醫生,甚至香港特區政府的高官本身,他們不是認為中國大陸來的這些醫生醫術不高明,而是價值觀可能跟香港不一樣,是這麼一種懷疑。」

語言障礙難破 惟有港府助陣

香港醫學會會長蔡堅對政府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持保留態度。他在回覆美國之音訪問時說,在不少崗位上,專科醫生都必須和病人溝通,語言能力十分關鍵。

蔡堅說:「當內科、骨科醫生,你需要向病人查詢痛楚的位置,怎麼個痛法,必須經過詳細溝通,需要聘請很出色的翻譯員才能處理這些案例。以前香港很少聘請不會廣東話的醫生。長期出任臨床工作的醫生通常會由海外回來,會說廣東話和英語的香港居民出任。」

引入大陸醫生港府醞釀已久,社會上一直出現廣泛爭議。政府當時發聲明,強調修改法例並非為引入中國大陸醫生鋪路,又曾說,申請者必須為香港永久居民,旨在吸引在香港以外的香港永久居民回流香港,在公營醫療系統服務。但時下政策又改。

語言障礙不只限溝通 文字亦是一大問題

香港的醫療系統沿用英文為工作語言已久,加上大部份港人以粵語溝通,大陸醫生日常以中文及普通話工作,能否應付?

第五波疫情下,應特區政府請求,大陸醫護「援港醫療隊」來港抗疫,醫管局特地為他們的工作,將亞博社區治療設施的臨床管理系統,改為中文界面,包括藥物名單及工作流程。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凌霄志透露,香港醫護仍然要在病人康復出院時,用英文再打文件一次,傳送至醫管局聯網。

當時亦傳出,醫管局建議本港醫護在大陸醫護進行醫療程序時,需與他們「討論( discuss)並提供指導(instruct)」。有公院醫護批評建議或令醫療效率不升反降,因是變相要本港醫護為大陸團隊把關,對引入大陸醫護可短期內舒緩醫院壓力,並不感樂觀。

蔡堅早在前年就曾表示,香港醫護寫病例用英文,藥物名也用英文,國內的醫護講普通話、寫簡體字,如果與香港醫護一起工作可能出現混亂。

他在接受「自由亞洲電台」訪問時,回應有業界人士質疑大陸醫生同本港病人會有語言障礙,可導致斷錯症時稱,訓練大陸醫生能夠溝通是醫管局的責任,「一定有補習班」,並表示聽到很多人認為應不會因語言不同出問題,「要等時間去證明」。

醫療衛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向「香港電台」表示,「無論中文好,英文又好,最重要係溝通。如果我地堅持用英文不變,我覺得無問題」。他同時認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出色,相信他們學習英語的醫學名詞並不困難。@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