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中共黨媒新華社的置頂大頭條少見地沒有繼續宣傳習近平,而是發表了一篇近萬字的文章,《當前中國經濟十問》。中共高層正面臨嚴峻的內外困局,甚至可能影響二十大的人事安排,新華社的文章應該試圖為中共高層解套。文章透露了不少真實數據,令外界多少看到了中國經濟的一些真相。

當天,中共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一季度的經濟數據,稱GDP同比增長4.8%,低於中共兩會設定的全年經濟增長5.5%的目標。《人民日報》報道的標題為「中國經濟首季實現『開門穩』 主要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

中共擅長的用詞一般是「開門紅」;2021年第一季度後,曾換成了「良好開局」;到了2022年,變成了 「開門穩」。這樣的變化深刻反映中國經濟的現狀,也反映了中共高層的擔憂。新華社發表的《當前中國經濟十問》,主要不是給老百姓看的,而是要對黨內有所交代,以表明諸多問題並非中共高層的決策失誤。

文章詳述了當前備受關注的十大問題,包括總體形勢、疫情防控、就業、內需、外貿外資、物價、物流、企業經營困難、地產、糧食和能源。

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

文章開篇稱,「世界局勢複雜演變,國內疫情近期多發,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困難挑戰明顯增多」。

近段時間以來,李克強多次公開了上述的說法,現在直接被黨媒引用,表明中共高層內部不得已認同了這樣的說法,中共黨媒的讚歌也實在是唱不下去了。

文章還稱,「經濟發展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沒有改變」;「國內疫情多點散發,一些城市按下『慢行鍵』,封控管理區域部份停工停產,產業鏈供應鏈遭遇堵點」。

中共黨媒承認了「清零」防疫對經濟的嚴重衝擊,還具體提到,「旅遊住宿、交通出行、餐飲娛樂等接觸性聚集性消費活動受到制約;重點群體就業難度增加,部份行業就業人數減少」。

儘管如此,文章堅稱「發展仍具有諸多戰略性的有利條件,經濟體量大、迴旋餘地廣,又有超大規模市場,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不過,文章後續的內容卻無法令人產生類似的信心。

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但不能「一刀切」

文章承認,「3月以來,本土疫情波及30個省份,既有上海、深圳等萬億級GDP強市,也有吉林等農業大省,輻射區域廣鏈條長,經濟下行壓力階段性放大」;但要「統籌防疫與發展」,「算好大帳」。

文章繼續為「清零」防疫辯護,並提到「一些境外媒體和機構頻頻質疑中國嚴格防疫『代價高昂且不可持續』」,「社會上也有『躺平』『與病毒共存』等論調」;但文章堅稱,「如不及時從嚴防控」,將造成「更嚴重損失」,「極易喪失前期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文章再次稱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但又提出「防止層層加碼『一刀切』,二者統籌兼顧」。

黨媒的一句「一刀切」,就把責任推卸給了中共地方官員,替罪羊提前找好了。若防疫不力、擅自「躺平」,地方官員會被處理;若封閉措施影響了經濟運作,地方官員還得擔著。可以預見,今後的亂象不會少。

當天,新華社還發表文章,《新華時評:堅持「動態清零」做好民生保障》。文章稱,「本土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病毒傳播速度大幅變快,防控形勢十分嚴峻」;「要保障百姓生活物資供應」,「打通保供服務『最後100米』」。

這等於預告了更多地方的封城,文章同樣推卸地方官員和社區服務人員,似乎物資供應充足,只差「最後100米」沒送到。這話恐怕會令基層人員相當惱火,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冒著各種風險執行毫無人性的封閉命令,最後自己卻成了替罪羊,焉能不火大?

文章還提出,「要確保百姓能緊急就醫用藥」;「確保急診就醫民眾『出得來、回得去』」;「做好群眾配藥續方工作」;醫院要「盡最大努力做到急診『不停頓』」;「各類保供熱線、求助平台不間斷不斷線」。

無論這是否意味著「清零」防疫可以變通,新華社的一席話就把目前所有的亂象都推給了一線人員。同時,「清零」防疫對經濟產生的嚴重衝擊,中央也不可能擔著。

物流受阻誰之過?

新華社的《經濟十問》承認,「工業品物流佔社會物流總額90%左右,生產供應鏈全流程的90%以上處於物流環節」;「疫情導致部份原材料和產成品運輸受阻」,「部份地區跨區域、疏港運輸不暢」;「一些工廠因疫情停工停產,原材料價格高位攀升,企業成本走高……多重因素疊加,引發人們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擔憂」。

文章僅稱疫情阻礙了物流和供應鏈,迴避了「清零」防疫的封閉措施才是真正的原因。文章還提到,「上海擁有汽車製造、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重點產業集群,也是不少加工製造企業的來料倉儲、產品總裝基地」;「疫情不可避免對相關行業造成影響」。

疫情可能難以避免,但無效添亂的嚴厲封閉措施卻完全可以避免。

4月18日,新華社還報道,《劉鶴出席全國保障物流暢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電視電話會議並講話 部署十項重要舉措》。

習近平的親信劉鶴忽然出面主持物流會議,再次表明了問題的嚴重性。 報道稱,「會議要求」,「腦中要有全局」,「不得以等待核酸結果為由限制通行」,「聚焦堵點卡點及時疏通,避免短期困難演變成長期趨勢」,「不被眼下問題拖垮」。

問題如此嚴重,責任照樣被推卸給了地方官員。既要堅持「清零」防疫,又要保證物流暢通,中共各級官員恐怕左右為難,如何完成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導致物流難題的不僅是「清零」防疫,新華社的文章還承認,「俄烏衝突擾亂國際物流秩序,中歐班列、國際航空運輸等受到影響」。

中共高層下令各地「加快打通制約國內大循環的堵點」,但國際物流的問題該誰負責呢?中共一直力挺俄羅斯對烏克蘭開戰,等於砸了自己的腳。

就業和內需難題無解

新華社的《經濟十問》還問:應對空前壓力,就業能否穩得住?

文章稱,「今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近16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1076萬人,二者均為近年新高」;「不少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面臨的困難明顯增加、招工放緩,甚至減員、裁員。原本吸納就業較多的房地產、教育培訓、互聯網及接觸性服務行業,招聘需求明顯下滑」。

由此可見,別說新增就業,目前如何「穩企業、穩崗位」、防止大批失業才是更大的難題。

文章也承認,「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問題突出」;「3月,16至24歲城鎮青年調查失業率16%,為近幾年同期最高值」。文章也提供不出對策,只能繼續「促進創業帶動就業」、「靈活就業」。

新增就業難,失業又增加,消費自然乏力。文章承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月份指標為負增長」;「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較上月下降3.8個百分點」,「清明假期國內旅遊收入不足2019年同期四成」。

不難想像,中共所謂的「內循環」會繼續落空,老百姓的日子會更加難熬。

文章同時承認,「受地緣政治衝突等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帶動國內石油、有色金屬等價格上漲,中下游行業企業面臨較高成本壓力」;「近期,蔬菜、汽油、柴油等與日常生活相關度較高的部份民生商品價格漲幅較大,上漲面較廣,導致居民對物價上漲的感受較為強烈,數據和百姓感受存在『溫差』」;「綜合來看,全年物價漲幅或將比去年有所擴大」。

老百姓的消費恐怕不得不再次被迫降級了。(未完待續)

大紀元首發#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