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連串學習的過程,唯有不放棄任何機會勇敢地去實踐,才能自我提升與成長。

生活日常,彷彿是無所不在的實境教室,每天都有不同的際遇,而認真過生活則有如在教室中填寫人生考卷。最重要的是在老天爺給我們出的考題中,學習、提升心性及自我成長。

有道是「活到老學到老」。《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這本書非常熱銷,甚至被改拍成電影搬上大螢幕。內容描述在遊樂場工作的艾迪,為了救一個小女孩而喪命,死後到了天堂遇到曾經在他生命中出現的五個人,有的人只是匆匆過客,但是每一個人的出現都是一個讓艾迪學習的機會。

第一個人,向他展現事情的一體兩面;第二個人,讓他了解事難十全十美,有時必須有所犧牲;第三個人,教他學習寬恕;第四個人出現是因艾迪喪妻後鬱鬱寡歡,讓他學習放下;第五個是教艾迪體悟每一個人活著都有他存在意義,學會珍重生命。生命中沒有任何偶然,人生經歷的大小事包羅萬象,而生命中每一個人、一件事或物的出現都有學習的價值。

學習珍惜健康

在人生中,健康是最大的資產,失去了健康就等同於失去了一切!那麼,要想讓身體保持最佳狀況,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以及正常的生活習慣,都是關鍵。

年輕力壯時,通常不把熬夜當一回事,短暫的暴飲暴食也不會怎麼樣。但當年紀大時,這些疏忽帳統統來向身體討債,一旦健康亮紅燈就悔恨莫及了。所以,珍惜並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享受人生。

還有,要珍惜每一個關心自己的人。人海茫茫,能相識、相知都是緣份,俗話云:「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我們總是在追求新的東西,卻忽視了身邊最應該珍惜的人、事、物。生命短暫、人生無常,很多事錯過了很難再重來,因此請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時光,珍惜身邊的人,不要讓自己內心留下遺憾。

學習相信自己

《最後一堂課》(The Last Lecture)是全球暢銷書也是 Youtube最受歡迎影片,它深刻地影響了很多讀者的人生觀。作者蘭迪鮑許(Randy Pausch)是一位大學教授,年僅48歲就罹癌去世了。他在一生中努力實踐天馬行空的兒時夢想:體驗無重力狀態、贏得超大型絨毛玩偶、當NFL球員(國家美式足球)、當星際奇航(Star Trek)的庫克船長、寫百科全書,以及成為迪士尼工程師。雖然未能如願進入NFL,可是逐夢的過程卻收穫豐碩。蘭迪鼓勵學生懷抱夢想,並盡力達成。

一路走來或許坎坎坷坷,也許還有別人很多意見阻撓干擾,他鼓勵學生,要堅持夢想,學習相信自己做得到,永遠不要放棄生命中前進的動力。

學習回歸純真心靈

有錢能買到快樂嗎?台灣人民平均所得是不丹的20倍,可是有多少人認為自己過得很快樂呢?但百分之九十七的不丹人民,他們都認為自己過得很快樂,不需要豪宅、不需要名車,認真努力工作能餬口就滿足快樂。他們重視分享、互相幫助,生活純樸簡約卻是心靈富足。

還有,南太平洋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島國叫萬那杜(Vanuatu),由83個大小島嶼組成,因為國土小,人口也很少,大約只有20萬人,但是卻是英國快樂星球指數(HPI,Happy Planet Index)在2006年、2010年快樂排名冠軍的國家,當地人都認為自己很快樂!

萬那杜沒有犯罪、沒有紛爭、沒有性別歧視、沒有社會地位標籤,街頭巷尾、左鄰右舍彼此熟識,大家就像一家人。日常以捕魚、種果樹、飼養家畜賴以為生,每天孩子們嬉笑歡鬧,大人們工作餘暇聊天說笑,人們普遍個性單純樂於分享,胸襟開闊不拘小節,萬那杜瀰漫濃濃人情味。

由此可見,快樂的關鍵不在於所得收入多寡、不在於物慾滿足,而是一種內心修為。過去的台灣農業社會,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胼手胝足,和樂融融。回歸自然,回歸人性的純真,這才是獲得心靈快樂的源泉。

反觀現在社會,功利主義、金錢掛帥,人人為了追求物質慾望勞累奔波,一生忙忙碌碌。夜半夢醒時分,你可曾捫心自問:難道這一切,就是我生命的意義嗎?

人類生命中存著一股原始的力量,如果不明確生活的意義或缺少心靈的信仰,確實很難找到生命存在的意義,即使賺了再多錢也可能感到心靈空虛。

有人說,生命的態度就是學習的態度,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有句名言:「生命就像騎腳踏車,為了保持平衡,你必須一直騎下去。」(Life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 To keep your balance, you must keep moving.)站在原地腳踏車就會失衡跌倒。生命要一直往前行,在人生路程中遇到的每一個課題,都要交出漂亮的成績單。每個人都要成為自己人生的及格畢業生。◇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