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擔當;成大業者必有大忍之心,能屈能伸、忍辱負重,懷大志立奇功。司馬遷匡扶正義忍奇辱著巨著;句踐屈身忍辱得以復國;孫臏忍辱以智除惡展雄才;韓信忍胯下之辱成就大業⋯⋯。人類創造了歷史,歷史也在造就著偉人。人類繁衍不息,歷史輝煌不止,翻開哪一頁都有星光閃爍。

司馬遷匡扶正義忍奇辱著成巨著

司馬遷匡扶正義忍奇辱著成巨著。(網絡圖片)
司馬遷匡扶正義忍奇辱著成巨著。(網絡圖片)

「一代君王布蠶室,千秋太史受腐刑。」司馬遷,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著有具重要史料價值的《史記》,功績卓著,名垂千古,因為敗將李陵進言被漢武帝處以腐刑(宮刑),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在《史記·報任安書》中向友人傾訴了自己忠而見疑、無辜受刑的冤屈,由於沒有足夠的金錢可以贖身,只得屈辱地接受腐刑。他認為「禍莫憯(cǎn古同 慘)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垢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譯文:所以,禍患沒有比貪利更悲慘的了,悲哀沒有比心靈受創更痛苦的了,行為沒有比污辱祖先更醜惡的了,恥辱沒有比遭受宮刑更重大的了。)這番感慨描繪出司馬遷為著《史記》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人世的苦痛心聲。

《報任安書》是一篇著名的論說散文,是司馬遷寫給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任字少卿,西漢榮陽人。經大將軍衛青推薦,做到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等職。因接受庚太子劉據的命令,起兵討漢武帝信任的江充,失敗後被判死刑。任安在獄中致信司馬遷,希望他盡「推賢進士」的責任,出面援救自己。此時的司馬遷已遭受宮刑,對任安的要求十分為難,久未答覆。在任安就要被處決時,便寫了這封回信。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道,他和李陵雖然同朝為官,平時卻很少往來,志向也各不相同,他觀察李陵平時的為人,知道他非平常之輩,講孝道尊卑,謙讓有禮,守信用,廉潔,行為合乎禮義,為人臣的萬死不顧奔赴國家的危難,是很少見的臣子。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帶領不滿五千士兵,深入敵人軍事要地,匈奴出動舉國所有會開弓放箭的人,攻打並包圍他,李陵轉戰千里,箭都射完了,進退之路已經斷絕,救兵不來,士兵死傷成堆。他們流著眼淚,滿臉是血,強忍悲泣,拉開空的弓弦,冒著白光閃閃的刀鋒,向北拚死殺敵。李陵戰敗投降,司馬遷認為李陵投降是想尋找機會再報效漢朝。

司馬遷就在皇上召見詢問他的看法時,根據這些向漢武帝講述了李陵的功勞,堵塞那些朝廷攻擊、誣陷李陵的言論。司馬遷的虔敬和忠誠,卻被判了誣上的罪名,皇上同意了法吏的判決。免死刑就要出錢,出不了錢就受宮刑。司馬遷家境貧寒,拿不出錢來贖罪,在忍受苦痛折磨中他選擇了「宮刑」(即腐刑)。

他信中說,奴隸婢妾尚且能夠下決心自殺,何況他呢,到了這樣不得已的地步!他之所以忍受著屈辱苟且活下來,陷在污濁的監獄之中卻不肯死,只因他內心的願望尚未達成。

司馬遷在《史記·報任安書》中寫到:「蓋文王矩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意思是:西伯文王是在被拘禁的情況下,推演出八卦的《周易》;孔子仲尼雖屢遭困厄卻編著了《春秋》;屈原被楚懷王放逐而賦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而寫作了《國語》;孫子的腳受了臏刑(古時剔去膝蓋骨的刑罰),卻著有《兵法》九十八篇;呂不韋被遷到蜀地,世間卻流傳了他的《呂覽》;韓非被秦國所囚,他就寫了《說難》、《孤憤》;《詩經》的三百篇,大抵是聖賢的發憤之作。

司馬遷以聖賢們忍辱負重成就大業的故事激勵自己。

為完成父親的遺願,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是使命使他作出這樣的選擇。行刑時,司馬遷被人捆綁手腳,帶上刑具,剝掉衣服鞭打,剛行刑完畢,就被推到密不透風的暗室中,他稱那是「蠶室」,猶如養蠶一般,令人苦不堪言。

他寫道,在所有的侮辱中,言語的中傷、戴刑具、被拷打、剃頭髮、戴鐵鎖等恥辱,都沒有讓人遭受宮刑更為下等,司馬遷以「重為天下觀笑」、「極矣」,表達他承受的恥辱達到了極限。

他形容自己身懷隨侯珠、和氏璧(戰國時兩件極其珍貴的珠玉),也擁有如許由、伯夷的高貴品行,但因「腐刑」使他不能引以為榮,反而招致外界的污衊與嘲弄。無論多麼屈辱和卑賤,他都要求自己活下去,完成天官記史論著大任。由此,歷經十四年,一部時間跨越三千多年的史學巨著問世,這就是《史記》。

司馬遷終於戰勝自己,發出了千古之浩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據《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記載,司馬遷生在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韓城南,另說今山西河津),在龍門山南麓過著農耕放牧生活。十歲時已能識讀古文著作。二十歲南遊江淮,他登上會稽山,探訪禹穴,到九疑山,考察舜的遺跡,泛舟沅、湘水間。北渡汶水、泅水,在齊、魯之都研討學業,觀察孔子教化的遺風,還在鄒峰學習鄉射禮節;在遊歷蕃、薛、彭城等地的時候,一度遭受危困,經過梁、楚之地後回到長安。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東漢末始稱作《史記》。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基石,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中華民族神傳文化,特別是朝代更替的歷史部份,作出了極其卓越的心血付出。

臥薪嘗膽留青山 復國雪恥成霸主

 

越王句踐臥薪嘗膽。(Siyuwj/維基)
越王句踐臥薪嘗膽。(Siyuwj/維基)

越王句踐(勾踐)(約公元前520-公元前465年),姒姓,名句踐,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越王句踐在早年間,因年輕氣盛,不聽范蠡等人勸阻,執意要去攻打吳國,戰敗。范蠡又給越王句踐出計策,讓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句踐被迫向吳國稱臣。在吳國的三年中,句踐幾乎跟奴隸差不多,當馬伕,養馬餵馬,還要除糞打掃馬棚等。吳王出遊打獵時,句踐要跪伏在馬下,讓吳王踩著他的脊樑上馬。受盡折磨,屈辱。三年後終被放回越國。

回國後,句踐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裏掛了一隻苦膽,他出入時都會舔嘗苦膽,好提醒自己不忘恥辱。句踐為鼓勵民眾,和王后與百姓一起耕種勞作,越國逐漸強大起來。最終起兵打敗吳王夫差,成為了春秋霸主。

成語「臥薪嘗膽」由此而來。《史記》原文為:「越王句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沒有特指「臥薪」。「臥薪」和「嘗膽」連綴成語使用,最早出現在北宋文豪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遺以來,臥薪嘗膽」。明代張溥《春秋列國論》說:「夫差即位,臥薪嘗膽」。

遭妒忌受陰刑 孫臏與龐涓鬥智勇

孫臏忍辱以智除惡展雄才。  (網絡圖片)
孫臏忍辱以智除惡展雄才。 (網絡圖片)

 

齊人孫臏,魏人龐涓是鬼谷子的學生,二人結為兄弟,同學兵法。

鬼谷子是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的顯赫人物,也是「諸子百家」之一、縱橫家的鼻祖,還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

龐涓在山上學兵法三年多的時候,有一天他下山取水,聽見過路人說魏國重金招納賢士,訪求將相,不由心動。想辭師下山求得功名。

鬼谷先生已有察覺說,「你去摘枝山花,我為你占卜一下。你有出息的地方在魏國呀!」龐涓心中暗暗稱奇。先生又說:「但你藏花騙人,他日必以騙人之事,還被人騙,不可不戒!我送你8個字,當牢牢記住:『遇羊而榮,遇馬而瘁』。」

龐涓告辭先生,孫臏送他下山,龐涓說:「我與兄有八拜之交,此行倘有進身之時,必然舉薦兄長,同立功業。」孫臏說:「此話真嗎?」龐涓說:「弟若說謊,死於萬箭之下!」當下兩人揮淚而別。

孫臏還山,鬼谷子當晚取出一捆竹簡遞給孫臏說:「這是你祖上孫武著的《兵法》十三篇,世上早已失傳。我看後有批註心得,用兵秘密,盡在其中。你心地忠厚,就交給你吧!」孫臏說:「先生為何不一塊傳授給龐涓呢?」先生說:「得到這本書的人,好好使用會對天下有利;不然會有害於天下。」孫臏捧回書後,精心攻讀,還依著書上陣法,揀山上石子樹枝在地上擺陣演練。三個月後,先生又把兵書討回。

龐涓趕往魏國,當時正吃蒸羊肉的魏惠王便看上他,將其拜為元帥。龐涓真是「遇羊而榮」了。後來,魏惠王得知了孫臏的大名,求賢若渴。讓龐涓致書請孫臏到魏國。

孫臏下山時,鬼谷子也讓孫臏取山花一枝占卜前途。「你的功名看來終在故土。我為你增改一下名字。」說罷,鬼谷子將孫臏的「賓」字加了個「月」變為「臏」,又給錦囊一枚,囑「必遇至急之地方可開看」,孫臏遂下山赴魏。

孫臏到魏國後,一次魏王讓兩人擺陣,龐涓擺出的陣法孫臏一眼看破。孫臏擺出的陣法龐涓竟看不懂,他只好問孫臏,孫臏一五一十告訴了他。龐涓聽罷,趕忙走到魏王面前講:「這叫八門陣。又可以中途變為長蛇陣。」待孫臏佈置完畢來到魏王前,所回答自然與剛才龐涓所說一樣。魏王看到兩人擺出的戰陣,就認為兩人不相上下,所以更加信任龐涓一些。

龐涓做了大將,他知道能力在他之上的一個是老師鬼谷子,另一個是大師兄孫臏。鬼谷子是世外高人,不可能介入紅塵中。勝過他的只有大師兄孫臏。

《史記》記載:「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招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意為:龐涓雖然已經為魏國服務,擔任了魏惠王的將軍,但是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於是暗地裏派人請孫臏來。孫臏到了魏國,龐涓害怕他比自己有才幹,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根據法律用刑挖去了他兩足膝蓋骨並在他臉上刺上字,想使孫臏這輩子再也不能在人前露面。

孫臏受刑後,龐涓主動示好,想讓孫臏放鬆警惕,然後套出《孫子兵法》十三篇的內容,再把孫臏弄死。一僕人看不過,將真相告知孫臏,孫臏大吃一驚。危急之時拆錦囊一看,內寫「詐瘋魔」三字,忙依計行事,裝瘋癲。

孫臏佯狂詐瘋,以解龐涓的警戒之心,然後再圖脫魏之計,後成功逃脫,掀開孫臏人生歷程新的一頁。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意思是,齊國使者來到(魏國都城)大梁,孫臏以受刑囚犯的身份暗中求見齊使。齊使認為孫臏與眾不同,就私下用車把他載回故鄉齊國。

《史記》裏記載,因為三件事,使孫臏名垂青史。第一,田忌賽馬。第二,圍魏求趙。這兩件人盡皆知。第三,減灶誘兵。

「減灶誘兵」即馬陵之戰。魏國和趙國攻打南韓,南韓向齊國告急。齊國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將龐涓聽到消息,放下南韓趕回,但齊軍已經越過齊境而西進。

孫子對田忌說:「他們三晉的軍隊素來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齊國,齊國有怯懦的名聲,善於作戰的人只能因勢利導。兵法上說,行軍百里與敵爭利會損失上將軍,行軍五十里而與敵爭利只有一半人能趕到。(為了讓魏軍以為齊軍大量掉隊,)應使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後先設十萬個灶,過一天設五萬個灶,再過一天設三萬個灶。」龐涓行軍三天,見到齊軍所留灶跡,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入我境內三天,士兵已經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丟下步兵,只率輕兵銳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趕齊軍。

孫臏估計魏軍的行軍速度,天黑應當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可以埋伏兵馬,於是把一棵大樹削去樹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然後命齊軍善射者持上萬張弩,埋伏在道路兩旁,約定好天黑見到點著的火就一起放箭。龐涓果然於夜晚來到削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樹上寫著字,便令人取火來照明。字還沒讀完,齊軍萬弩齊發,龐涓死於萬箭之下,也有說其自刎。正應了鬼谷子「遇馬而瘁的」預言。也應了他自己對孫臏發的「若說謊,死於萬箭之下」的毒誓。

孫臏因善於用兵而名揚天下。

「胯下之辱」托起頂天豪傑 打下大漢江山

千古名將韓信忍辱胯下,打下大漢江山。(大紀元圖片庫)
千古名將韓信忍辱胯下,打下大漢江山。(大紀元圖片庫)

《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褲下。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秦末,在淮陰有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著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佩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

韓信自知形單影隻。於是,他便當著圍觀眾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

在場的人都嘲笑韓信,認為他很膽小。

韓信富貴之後,找到那個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為韓信要殺他報仇。沒想到韓信卻善待屠夫,並封他為護軍衛。他對屠夫說,沒有當年的「胯下之辱」就沒有今天的韓信。

韓信(公元前196年),淮陰人,是漢初三傑之一。蕭何譽為「國士無雙」、蒯徹譽為「功高無二,略不世出」。

韓信是謀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謀戰派軍事理論家,在中國歷史上以卓絕用兵才能著稱,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韓信為西漢的開國立下汗馬功勞。

歷史漫漫,英雄輩出,為後人留下彌足珍貴的人生啟悟。@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