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8. 俄羅斯的布利尼(Blini)

布利尼這種煎餅在俄羅斯、烏克蘭以及東歐國家很常見,它是用小麥粉或蕎麥粉製成的小圓餅,經常搭配奶渣(tvorog)、忌廉、魚子醬(caviar)、燻三文魚、蒔蘿(dill)和中東歐常見的乳酪油(smetana)一起食用。

這種又圓又小的可愛煎餅歷史其實非常悠久,早在紀元前就已是東斯拉夫民族(East Slavic people)的食物,當時的東斯拉夫人相信,這種圓形的煎餅是太陽的象徵。

他們會在冬季的最後製作這種煎餅,慶祝太陽的重生,並把這周稱作「忌廉周」(butter week)或煎餅周(pancake week)。而這項傳統後來也被東正教(Orthodox church )所沿用,使得煎餅到現在都還非常流行。

9. 馬來西亞的蕾絲煎餅(Roti jala)

Roti jala在馬來文裏是「網狀麵包」的意思。成品看起來像是忌廉色的蕾絲桌布,是一道非常美麗的料理,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都是常見的食物。

相傳,蕾絲煎餅起源於馬來西亞的柔佛(Johor),很久以前這裏的馬來人都是漁民,他們從漁網中找到創造這道煎餅的靈感。製作方法是先將麵粉、椰奶(或牛奶)、水、雞蛋、薑黃粉、鹽做成麵糊。然後將麵糊裝入一個有5個孔的模具,在塗抹了忌廉、預熱度好的平底鍋上畫出網狀線條,慢火煎熟。成品帶著搶眼的鮮黃色,十分美麗。吃的時候,可以直接食用,也常會搭配咖哩,代替原本的米飯。

10. 丹麥的鬆餅球(pancake puffs)

外型酷似日本章魚燒的鬆餅球,是源自丹麥的傳統點心。鬆餅球必需用特製的爐盤煎烤,麵糊則用麵粉、牛奶、雞蛋和糖等材料製作,製作時將麵糊倒入球狀的模型盤中,中間需將鬆餅球翻轉3-4次。

最早的鬆餅球中間會包著蘋果餡,但現在的吃法大多不包入餡料,吃的時候會灑上糖粉,並沾著紅莓或士多啤梨果醬吃。鬆餅球大小約像桌球般大,吃起來外皮酥脆,裏頭則綿密紮實。(待續)◇

馬來西亞的蕾絲煎餅。(shutterstock)
馬來西亞的蕾絲煎餅。(shutterstoc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