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越王勾踐石屋養馬三年,臥薪嘗膽十五年,又經過三年的戰爭,終於滅亡了吳國。吳王夫差拔劍自刎,臨死前說自己沒有面目去地下見伍子胥。同時他也警告范蠡和文種說敵國破、謀臣亡。吳國滅亡後,范蠡和文種這兩位大夫的處境也就危險了。那?勾踐又是如何對待這兩位幫他復仇的功臣呢?)

夫差死後,越王勾踐就入住吳宮。當時伯嚭仗著自己曾經在吳王的面前說了越王勾踐20年的好話,覺得對越王勾踐是有大恩的,所以他當時還面有得色地來拜見越王。

越王看見伯嚭後說,你的國君已經在陽山自殺了,為甚麼你不到陽山去找一找你的國君呢?伯嚭當時臉色就變了。他沒想到勾踐會說這樣的話。他站起來一句話沒有說,就離開了宮殿。勾踐派人追上伯嚭,把他殺掉了。其實伯嚭人可能確實該死,但是我覺得越王勾踐殺他,實在是太無情了。

越王在宮殿裡擺酒大宴群臣,大家都很高興,但是勾踐的臉上卻一點笑容都沒有。范蠡看到後,第二天就來到勾踐面前說:大王啊,我聽說,「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就是一個國君如果有憂慮,對大臣來說就是一種恥辱;如果一個國君受到恥辱,他的大臣就有死罪。當年大王您在會稽失敗之後,到吳國養馬三年,就是您受盡恥辱的時候,那時我就應該死了。但我之所以沒死,就是希望將來替大王報仇。現在大王仇已經報了,希望大王能夠赦免我當年的死罪,叫做「乞骸骨」,讓我自己回到家鄉去,棄官不做了。勾踐立刻就擺出一副很兇惡的樣子說,如果你走,我就把你的妻子和兒子全部殺掉。范蠡說殺不殺他們在於大王,反正我是要走了,於是范蠡就飄然而去,沒有帶他的妻子,自己就走掉了。

勾踐還轉過來問文種說,范大夫還能夠追回來嗎?文種說追不回來,他的決心已經下了。文種回到家裡時,看到了一封信,是范蠡給他留下來的。書信裡邊是這麼寫的,你還記不記得吳王當年的話,「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越王這個人長頸鳥喙,就是他脖子很長、嘴像鳥的嘴一樣是突出的,這種面相的人,其性格特點是忍辱妒功,別人可以跟他一塊患難,但是他絕對不允許別人跟他一塊安樂。現在我要走了,我希望你跟我一塊走。否則恐怕大禍馬上就要降臨在你的身上。文種覺得范蠡實在是過慮了,就沒有走。

勾踐在戰勝了吳國之後,和大臣之間的關係愈來愈疏遠。文種也覺得勾踐反正也不會去酬勞他的大功,他就很消沉,經常稱疾不朝,就說他病了不去上朝。

有一天晚上勾踐果然來了。文種聽說大王到他的府上來,就假裝出一副病得很重的樣子,因為他經常稱疾嘛,勉強出來跟越王相見。

越王坐下來之後說,當年你曾經給我獻「滅吳七策」,就是攻滅吳國的七條戰略,我只用了三條就把吳國滅掉了,還有四條應該怎麼辦?文種當時瞠目不知所對。勾踐說,為什麼不用這四條計策「為我謀吳之先人於地下」,就是到陰間去對付吳國那些已經死了的人。

文種當時就不知道越王到底是什麼意思,但是覺得危險已經降臨了。這時候勾踐就站起來走掉了,文種在送走越王之後,回來發現桌子上多了一把劍,這把劍就是當年夫差賜死伍子胥的那把「屬鏤」。文種拔出劍來,他知道越王是不會留著他,就自殺了。

范蠡是一個見微知著的人,而且知道功成身退。在完成了滅吳的大業之後,他就離開了越國,到達齊國,他做生意賺了很多很多的錢,很快就積累了千金的產業。齊國國君聽說范蠡非常賢明,就任命范蠡為相。

范蠡做了一段時間齊國的國相後,說了這樣一段話,「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像他這樣享受著名聲和錢財是不吉利的,承擔不了這樣的福分。於是他就辭去了相印,同時把家裡邊的錢全部散給了百姓。

他又走到另外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叫陶,范蠡可能是會看風水,覺得這個地方是天下交通的要衝。他就在那個地方定居了下來,開始做生意,很快又積累了千金的產業。所以後來人經常很善於做生意的人,說成是得到了陶朱公的秘笈。范蠡,後來被稱為陶朱公。

吳越爭霸的故事結束了。我們在吳越爭霸的故事中,看到很多個性非常鮮明的人。很多人覺得伍子胥非常迂訥,明明知道夫差不可諫,但他一定要去諫,就覺得他沒有識人之明。但是我們要知道,正是伍子胥當年推薦專諸刺王、推薦要離刺慶忌、推薦兵家孫武幫助吳國訓練他的軍隊,所以他看人其實是非常準的。他難道不知道吳王不可諫嗎?當然知道。否則,他就不會把他的兒子送到齊國,因為他知道吳國肯定是要亡國的。

那他為甚麼還要一定死諫呢?我們知道孔子在談到當年商紂王的時候,有一個評價說「殷有三仁」,就是殷商這個朝代,有三個人可以稱的上「仁」,其中包括比干,比干是被紂王剖心的,他是死諫;然後箕子為奴,他被紂王關到監獄裡邊去,然後他就裝瘋了;還有一個微子去殷,微子離開了紂王。他說這三個人都是仁人。他們有一個甚麼共同的特點呢?就是絕對不與邪惡合作。我可以勸諫你,或者我裝瘋,或者我離開你,但是我絕對不會助紂為虐。

如果以這個標準來看伍子胥呢?伍子胥的死諫就很像當時比干的死諫。如果說比干是一個仁人,那麼當然伍子胥也是一個仁人。而吳王夫差人呢,我們看到他是一個半途而廢的人,他當年報仇的時候有立庭之誓,三年的時間每天回答,說我沒有忘記越王勾踐殺死了我的父親,可是真正等到他可以殺死勾踐的時候,他卻不殺了,做事情半途而廢;他的霸業也是半途而廢。半途而廢的的結果呢,就是國家也敗落了,事情也做不成。這就讓我想起老子說的一句話,「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就是說如果你一件事情,一直做到結尾的時候,都會像開頭那樣謹慎,你的事情才不會失敗。

吳越爭霸的故事,我們就講到這裡。夫差身死的時候是西元前473年。東周劃分成兩個階段。從西元前770年到西元前475年,被稱為春秋時期;從西元前475年之後,被稱為戰國時期。所以吳越爭霸之後,中國的歷史就走入了戰國時代。

那麼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是以甚麼事件為標誌呢?這就是戰國初年發生的一場戰爭。這件事情對後世的影響如此之大,以致於司馬光把這件事情作為《資治通鑒》的開始。這又是一件甚麼事呢?請看下集《三家分晉》。謝謝。(待續)#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製作的視頻版中國通史,目前已出版《東周列國》、《秦皇漢武》和《隋唐盛世》三部。第四部《兩宋繁華》將於2018年年底出品,第五部《大明王朝》2019年面世。點播節目視頻和音頻,請訪問《笑談風雲》官方網站 https://xtfy.ntdtv.com

點閱【章天亮:笑談風雲】系列文章。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