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子宮脫垂常見腹部有下墜感、陰道有異物感,或摸到東西膨出、腰痠背痛等,在勞動或行走後症狀會加重。一些女性有輕度的子宮脫垂情況並不自知,往往是重度者才知道需要就醫。女性們懂得照顧自己,才能避免子宮脫垂所造成的生活不便。

甚麼是子宮脫垂?子宮位於人體骨盆腔,從立姿側面來看:前有膀胱,後有直腸,底部及周圍被肌肉韌帶固定住,下方是骨盆腔出口,子宮以子宮頸與陰道垂直相接;陰道口至子宮頸深度約10厘米。子宮脫垂意指子宮因肌肉韌帶鬆弛而經由陰道程度不一地下降,甚至完全掉出來,打個比喻,很像褲子口袋外翻出來。通常膀胱、直腸及小腸也會伴隨經由陰道膨出,統稱為骨盆器官脫垂,「骨盆底機能障礙」泛指出現子宮脫垂、膀胱膨出、直腸膨出、小腸膨出,及大、小便失禁等臨床症狀。

婦女骨盆器官脫垂機率

婦女一生當中有骨盆器官脫垂盛行率約30到50%,在80歲前約有1/10的婦女因此而接受手術。根據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的資料:在美國每1萬名婦女當中有22.7人因骨盆腔脫垂接受骨盆重建手術,接受骨盆重建手術的婦女平均年齡為54.6歲;骨盆腔脫垂的好發年紀為60~69歲。50~59歲、60~69歲、70~79歲的婦女發生骨盆腔脫垂的發生率分別為28.4%、47.4%、與24.2%。

生產次數是關鍵

生產的胎次越多,發生骨盆腔脫垂的發生率也越高,從未生產的婦女發生骨盆腔脫垂的發生率為4.7%,生一胎的婦女發生骨盆腔脫垂的發生率為6.0%,生二胎的婦女發生骨盆腔脫垂的發生率為20.2%,生三胎的婦女發生骨盆腔脫垂的發生率為24.1%,生四胎與四胎以上的婦女發生骨盆腔脫垂的發生率為44.4%。

引起子宮脫垂的原因

目前認為子宮脫垂可能的致病因子包括有:生產所造成的骨盤會陰部肌肉傷害、女性荷爾蒙缺乏導致骨盤會陰部肌肉的萎縮鬆弛、過度使用腹壓(如:長期便秘、慢性咳嗽、從事粗重工作)、肥胖、先前骨盆手術、神經病變、結締組織疾病,以及年齡。美國有份研究報告認為子宮脫垂與懷孕有關,生產的胎次越多,發生骨盆腔脫垂的發生率也越高,但與生產方式無關;白種人高於非裔美人。

擺脫子宮脫垂 需要子宮切除嗎?

子宮脫垂的治療大致分成以下兩大類:保守治療(物理治療法)與手術治療(骨盆腔整型重建手術)。對於子宮脫垂輕微想再生育者,或不適合手術治療之患者,可採用保守治療,包括骨盆底肌肉運動即所謂的「凱格爾運動」與子宮托的使用;對於肌肉強度小者,可給予功能性電刺激以強化骨盤會陰部肌肉的張力。

凱格爾運動的步驟

如下:放鬆身體深吸一口氣,同時緊閉肛門4到5秒,像是要忍住不大便的情況,可感受到肛門緊閉的感覺,然後呼氣並放鬆身體5到10秒鐘,如此一回重複20到30次,每天做三回;做這個運動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每次動作之後休息10秒再開始下一次動作,要正確地鍛鍊到提肛肌,雙腿、腹部,與臀部的肌肉都不可收縮;婦女朋友若不了解的話,可以請教你的婦產科醫護人員,有些醫院也會提供關於凱格爾運動的衛教指導。

中、重度者適合外科療法

中等到嚴重程度的子宮脫垂患者仍然是以外科療法來做骨盆腔重建為第一選擇,由於骨盆腔鬆弛的部位因人而異,所以必須做全盤性的評估與矯正,例如:子宮下垂不單僅只是子宮下垂而已,90%會合併有膀胱下垂及直腸脫垂,所以除了處理子宮的問題之外,也要一併處理其它臟器下垂的問題與尿失禁的問題,手術的方式可依患者仍否想要生育及保留子宮來考慮;若是要保留子宮而脫垂的程度中等的話,可作子宮懸吊術,目前已有腹腔鏡的懸吊技術,腹腔鏡手術比傳統剖腹手術的好處有;手術的傷口較小,可同時處理骨盆腔的其它問題,因內視鏡放大作用而更加清楚的解剖位置、術後沾黏程度較低、術後疼痛較輕微、住院及恢復療程縮短、較快恢復到日常生活。至於子宮極度嚴重脫出與不想保留子宮的患者,仍是以陰道式全子宮切除為主,但無論保留子宮與否皆仍須考慮切除後陰道頂端的支撐重建。

預防脫垂的保養法則

子宮脫垂是伴隨著人體老化而出現附著固定的肌肉韌帶鬆弛而產生的,是無法靠飲食藥物恢復的。預防子宮脫垂的方法包括維持理想的體重、治療慢性咳嗽、多攝取蔬果與水份以提防便秘發生、生產過與年紀較大的婦女平時要多練習凱格爾運動。特別是正確使用腹式呼吸,配合工作、運動、日常活動,會讓腹腔每一面的腹壁肌肉層得到活化。每年在做定期抹片檢查時,記得請你的婦科醫生幫你檢查一下是否有子宮脫垂的情況,若出現任何骨盆腔脫垂的症狀或徵象,要與醫生討論最符合自己期望的治療方式。◇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