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佩璇

「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千古絕唱的唐代詩篇《琵琶行》,詩人白居易以深刻的筆觸把琵琶的音色、技巧及演奏的感染力描繪得維妙維肖。

「琵」和「琶」原來是古代彈弦樂器兩種演奏手法的名稱,右手向前彈出稱「琵」,向後挑進稱為「琶」,這也是彈弦樂器最基本的兩種彈奏手法。因此,秦漢到唐這段時期,「琵琶」二字曾經是多種彈弦樂器的總稱。

歷史上流傳的「琵琶」主要分為傳統的「直項圓形」與外來的「曲項梨形」兩種。《舊唐書‧音樂志》中說明了傳統的「直項圓形」琵琶,主要產生於兩個不同時期:一是秦朝築萬里長城之際,當時的百姓以鼓,也稱為手搖鼓或是波浪鼓,在鼓面安上琴弦改制而成;另一種則是源於漢武帝與烏孫的和親政策,念及許嫁的公主在途中思鄉之苦,使懂音律的工人,參照琴、箏、築以及箜篌等樂器的形制所設計出來的。

這兩種樂器皆為直項,圓體,四弦,豎抱以手彈挑演奏的彈弦樂器。在唐代杜佑的《通典》,以及後來的《舊唐書》、《新唐書》等文獻資料中把它稱為「秦琵琶」或「秦漢子」。

公元四世紀,隨著與西域的文化交流,有一種曲項,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相),橫抱,用撥子彈奏的琵琶和五弦琵琶傳入中國內地。因其頭部向後彎曲,為了區別當時直柄圓形的漢琵琶,所以把它稱為「曲頸琵琶」﹔因為經由龜茲傳來,又叫作「龜茲琵琶」。

唐代是中國琵琶演奏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琵琶除了作為唐代歌舞大曲的領奏、伴奏樂器之外,獨奏藝術也獲得很大的發展。史冊中所記載的琵琶演奏名家不計其數,例如:在唐朝段安節的《樂府雜錄‧琵琶》中就記錄了這麼一段琵琶演奏家段善本與康崑崙競技的故事:「康崑崙是西域康國人,唐德宗貞元時有『長安第一手』的稱號。

貞元年間因長安地區天旱,東市與西市搭綵樓以音樂比賽的活動來求雨,東市康崑崙以其高超的技藝獲得觀眾的傾倒;此時,一名抱著琵琶的女子出現在西市綵樓上,她將康崑崙所彈的『羽調綠腰』移入更難奏的風香調中彈出,撥聲如雷,妙絕入神,康崑崙驚服,原來這位女子是喬裝的法師段善本,康崑崙乃拜段善本為師,並虛心學習琵琶藝術。」

唐、宋以來,琵琶的形制在傳統直項圓形與外來曲項梨型的基礎上不斷的融合後,塑造出獨樹一格的美學觀點,亦即保留曲項梨形的形製特點,並將曲項琵琶的四相和直項琵琶的十二柱結合成四相十柱;樂器演奏為豎抱,由撥子彈奏發展成手指彈奏。

宋代以後,「琵琶」才用來專指這種有梨型音箱的琵琶,其它如五弦琵琶、六弦琵琶、忽雷(一種二弦琵琶)、火不思等樂器都屬於這種系統。而直柄圓形的琶琶,因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阮鹹以擅彈此樂器聞名,所以後來就把它稱為「阮鹹」或「阮」。其它如秦琴、月琴、三弦等樂器都屬於這一系統。◇

左至右:
1. 小朋友琵琶演練中。(Getty Images)
2. 隋代身穿盔甲之琵琶演奏者紅土陶像。(維基百科)
3. 五代南唐顧閎中(937-975)《韓熙載夜宴圖》描繪樂女彈奏琵琶情景。(維基百科)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