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推出BNO簽證兩周年,內政部表示,至今已經向14萬4,500名港人批出簽證,讓他們在英國居住和工作,強調英國會繼續採取行動,維護對香港人民的道義和歷史承諾,期待未來幾年有更多合資格港人前往英國。

14萬是甚麼樣的概念?灣仔區人口是18萬多,即是說,幾乎把灣仔的總人口清空剩下4萬人。

當然,特區政府一定會說全國7百多萬市民,14萬只是雞毛蒜皮。然而,在香港「由亂入治」的所謂興盛時代,不但未有出現各方來朝、萬民臣服的現象,反而繼續有「蟻民」身在福中不知福、投奔敵國,這仍是特區政府乃至北京的一大污點。

外交部例牌「強烈譴責」諸如「妄談所謂對港責任,赤裸裸干預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這倒是奇怪,BNO某程度就是一個方便移民的行政安排,難道說提供移民方便就等於干預別國內政?那特區政府口口聲聲要「搶人才」,其它國家是否能指控香港「干預別國內政」?

外交部又說,「英方不顧中方堅決反對和嚴正反制,公然違反中英雙方有關約定,以《港區國安法》為藉口反覆操弄BNO問題,明目張膽為反中亂港份子提供保護傘,充份暴露唯恐香港不亂的虛偽面目和以港遏華的險惡用心。」

撇除政治用語不理,我們反而要好好問一下,究竟BNO吸引了14萬多的香港人移英,是否就等於「為反中亂港份子提供保護傘」?首先,BNO不是保護傘,否則黎智英這個「反中亂港大頭目」兼英籍公民,就不會仍在香港水深火熱享受中國特色的法治審訊。要拉要告的「反中亂港份子」不都被堵截在機場關卡了嗎?

BNO沒有能力提供庇護給已被國安盯上或要對付的人,所以外交部說「為反中亂港份子提供保護傘」是不符合現實。BNO只是為對香港前景沒有信心的一般香港市民,提供了一個出走的選擇。

你說BNO有無做到「以港遏華」?

這真是太有趣,香港人許多就是因為香港已經沒有公民社會、法治又無險可守才去英國,「港」何等何能可以成為「遏華」的工具?如果外交部認為,英國不斷借BNO操弄香港政治環境惡劣、唱衰香港,則核心部份也不是BNO,而是香港本身的環境。保安局鄧炳強訪問曾志偉是,請教政府應該如何做好宣傳?獎門人不是回以一句「真」,最緊要夠「真」。這倒是大實話,等於說政府一直都在做虛假宣傳,但顧客不是傻子,一看便知貨色。

說來諷刺,外交部覺得英國人用BNO是做得太多,干預內政,英國內部反而有不少人是「唱反調」,認為做得太少。英國有些人認為,BNO很好,但完全不能兌現英國政府對香港的承諾,他們認為,《中英聯合聲明》要保證的是「高度自治、香港生活方式不改變」,而BNO是無法取代這一切。

老實說,這番話也只有英國人自己才有資格說,香港人如果提出便會被人認為是「得一想二」、「貪得無厭」。因為政治現實大家都看得清楚,北京閂埋門打仔,別說英國,就算美國也難以介入。錯的是北京,和別國無關。有說英國給予其它殖民地都有獨立自治的選擇,唯獨香港前途談判時,只有「中英雙方」而沒有「香港」的聲音,所以覺得一切都是英國的缺失,「責任在英方」。

但歷史沒有甚麼如果,也沒有太多「道義責任」,正如美國協助守衛台灣,並非單純出於「民主世界的道德責任」,而是實際的「地緣政治利益」。同理,究竟英國是基於「體現承諾」還是「吸納新血」,對香港人來說都不重要,能讓香港人有一個選擇已經很重要。

BNO兩周年,我正好旅遊英國,遇到許多香港同行朋友,有人提出一個問題,頗值得深思,他說「現在的確可以呼吸自由的空氣,但同時卻失去了財務自由生活自由」。要注意,這不是藍絲大外宣,而是普通香港移民的心聲。不少香港人移英後生活不似預期,或者就是預期,收入不高,消費設限,逐漸有一種迷惘﹕「自由空氣和自由的財政生活,哪個重要?」畢竟英國人面對冬天是會問「要暖氣還是要麵包」。

香港人會如何選擇?香港人如何生存?比起「以港遏華」,這些事情其實更加真實逼切。◇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