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古至今,社會上普遍相信有神的存在。隨著歷史的發展,神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改變,這種狀況也反映在作為神在人間的居所——神殿在城市中所處的位置。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裏,神的殿堂如何出現在人的城市裏,人又用甚麼方式來對待他們所敬仰的神明,這裏將從本次人類歷史的幾大古文明講起。

古埃及的信仰

古埃及社會信仰多神,最主要有9個神,而其中又以「拉」(Ra)為最高的主神。根據傳說,「拉」是從元初之水或一朵荷花中誕生。祂創造了其他的神和人類,古埃及人尊祂為太陽神,象徵著創造、完成及完美。

埃及還有許多掌管各項職務的神,例如奧塞里斯(Osiris,冥王和復活之神)、蓋布(Geb,大地之神)、艾西斯(Isis,生育之神和死者的守護神)等等。

這些神祇通常都被賦予各種獸頭人身的形象,成為古埃及信仰的特點。除了全埃及共同信仰的神外,各地區還有各自供奉的神明(類似中國的土地公),根據現代學者的估計,古埃及至少有2,000個神明。

埃及人認為,太陽是萬物的主宰,太陽神每天從東方的水平線,乘坐一條肉眼看不到的聖船,渡過天河到西方的沙漠,再搭乘另一條船經過地府回到東方,如此日月往復不休。因此白天是生的象徵,夜晚代表死亡,生與死都是生命必經之路,有生就有死,死後也會復生。

古埃及人相信死後會復活、有天堂,所以在有生之年就開始建造堅固的陵墓、發明保存屍體的方法,都是為了死後的世界所準備。古埃及人還相信,神的靈會居住在法老的身體裏來治理世界,所以也奉法老為神。因此建造巨大的神殿來敬拜眾神,因為不論是生前或死後,都由神掌管一切。而有些神殿供奉的不是神,而是法老,原因也正在於古埃及人認為法老是神在人世間的化身所致。

古埃及的神殿

在古埃及的世界裏,神殿象徵宇宙,是宇宙的縮影。幾乎每個法老王都會為自己的父神建造神殿,為自己建造宮殿和陵寢。這些標誌性建築物的選址,是與古埃及人的信仰和生死觀相關聯的。通常與生有關的建築多座落於尼羅河的東岸,而與死有關的則位於西岸,因為太陽西下,西邊就成為死亡的方向。神殿、宮殿和陵寢是古埃及建築中最重要的部份,也是在所有古埃及建築物中至今仍可見其遺蹟的建築。

古埃及的神殿有的建在城市裏,有的在郊區,還有些建在極為偏僻的沙漠或邊界地區。神殿所在的位置依照其所供奉神祇的性質而定,例如傳說中埃及的第一位法老梅尼斯(Menes, 2920~2770BC)建立了孟菲斯(Memphis)城,就將這地區的守護神「帕」(Ptah)的神殿設立在城牆之外;一些供奉法老的紀念性建築,則位於偏僻地區,宏偉地矗立在一望無際的沙漠當中。

神殿的結構通常由3個部份組成,最裏面的聖殿內有神龕,這裏是供奉神像、存放聖器和聖船的地方;聖殿之前是柱廳,是由成列的巨柱構成的中庭;最外面則是前庭,有牌樓作為進出口的大門。整個神殿的格式通常都採取中軸對稱、方正平面的佈局。後代的法老在擴建或整修神殿的同時,也會在現存的牌樓前新增一座牌樓,神殿的造訪者如穿越時光隧道,進入的是一座由空間以及時間共同組成的神的殿堂。

埃及阿布辛貝神殿內部。(網絡圖片)
埃及阿布辛貝神殿內部。(網絡圖片)

埃及習俗中,常會在舊有之廟前加上新的牌樓及前庭於同一個軸線上,所以當一個人在軸線上行進時,他不但是在空間層次上,由公共空間一直深入到至尊之聖殿,在時間上,他亦是經過一個時光隧道,由廟宇最新部份進入最原始之部份。

古埃及的天文和建築都是令後人覺得不可思議的驚人成就,更令人無法想像的是,建築上的佈局甚至還能精確地符合自然運行的軌跡或星座的方位。例如位於亞斯旺南邊280公里處的阿布辛貝神殿(Temple of Abu Simbel,約西元前1301年),它以門口的4尊高達20米的法老拉姆塞斯二世雕像廣為現代人所知(他曾在《聖經·出埃及記》中出現)。

這座神廟的方位如此精確,使得1年有2次(2月20日和10月20日)的時間,當太陽出現在尼羅河東岸的水平線上時,它的光束會直射入神殿最深處的神龕,照射在神殿供奉的4個神祇的其中3尊神像上。另一尊神像沒有被陽光照射到,並非因為神殿的設計有缺陷,而是因為祂是冥神之故。由於亞斯旺水壩的興建,阿布辛貝爾巖廟被遷移到高處去,以避免水壩築成後永沉水底的遺憾。

古埃及文明在史前燦爛一時,到西元前4世紀,在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前,就已經沒落了。後來更歷經希臘化時代、羅馬帝國的統治、回教徒的入侵,最後埃及自己的語言、文字、文化,連同古代的神祇,終於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記憶深處。

兩河流域的塔廟形式

兩河流域,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意為「河間之地」。這裏的人類文明發源極早,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在西亞這片土地上曾出現了不同的民族,其中較為後人所知的有蘇美、亞述、新巴比倫及波斯等。他們有各自的語言與信仰,建築風格也大不相同。

最初的神廟佔地不大,在圍牆形成的長方形平面裏,只由一個神龕、一個作為祭壇的桌子組成祭祀的空間。這種小廟早在城市尚未成形前就已存在,到西元前3500年左右,當兩河流域開始出現城市時,神廟也開始擴大規模,並成為城市的一部份。

到西元前3000年,謎樣的蘇美人已經建立起十幾個城邦國家時,神殿也成為城市的中心。每個城邦都有自己的守護神,城市居民的工作及其收入皆由神廟支配,而國王作為神在世間的代表行使統治的權力。神廟的命運也與城邦的命運緊密聯結,如果城邦被外敵攻破,神廟也會被摧毀。

兩河流域的神廟是以塔廟(Ziggurat)的形式出現。塔廟建在高出地面十餘米、多層階梯形的平台上,建築物以泥磚砌成,中間是祭祀用的大廳,旁邊圍繞的較小空間則充作各種用途,如儲藏室、工作室、祭司生活處等。神廟外牆經常塗上白色顏料,周遭植樹,外圍還建有堡壘。塔廟通常巨大且醒目,在遠處即可見到,這種結構或許就是後來巴比倫空中花園的原型。

神廟不僅是城市的信仰中心,也是商業中心。神廟內的工作室是城市的手工業中心;神廟的儲藏室則收納了全城居民生產的各種產品,包括農、牧、手工製品和貿易商品等; 而神廟的外庭就是城市的市場 。 ◇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