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了韓信,呂后仍不善罷甘休,又下令滅韓信的父、母、妻三族。時值寒冬正月,茫茫大雪,遮天蔽日,數千無辜,血染長安。哭號之聲,伴隨凜冽北風的呼嘯,飄盪在長安上空。長安滿城人盡嗟嘆,無不悲愴。大家都說淮陰侯以千金報漂母的一飯之恩,又怎麼會去反叛當年解衣推食的皇帝?如果真的有心謀反,又怎麼會因為蕭何的幾句話輕易就進宮朝賀?如果韓信沒有背叛皇帝,是皇帝狠心辜負韓信的一片忠心,那麼韓信之死又是何其冤屈?! 劉邦平陳豨回來後聽到韓信的死訊,沒有問呂后為甚麼殺韓信,也沒有責問為甚麼不等他回來處置,只是問韓信最後有甚麼話留下。史書上記載他的反應是:「且喜且憐之。」一方面高興去了心頭大患,另一方面又覺得韓信實在可憐。

殺害了韓信,他們又以同樣的手段對付彭越。彭越是昌邑人,草澤強盜出身,從劉邦奉楚懷王之命率兵西進入關時,彭越就率部相助。在楚、漢戰爭中,彭越一直在楚軍的後方牽制項羽,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劉邦的壓力。在劉邦非常困難的時候,他又把繳獲的大量糧食供給劉邦的漢軍。劉、項決戰之前,劉邦曾與韓信、彭越有過約定,勝楚之後三人平分天下,事後卻只封彭越為梁王,彭越也沒有太介意。

彭越年齡與劉邦接近,性格、脾氣也多有相投之處,在一班開國老臣中,他是與劉邦走得最近的一位。他處事謹慎,特別是韓信被廢為淮陰侯之後,他則更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陳豨叛亂時,劉邦令各諸侯王率兵一同征討。彭越年事已高,又正病著,就派部將率兵到邯鄲會師劉邦。劉邦十分不滿。回到洛陽後,給他安了一個反叛的罪名將他廢為庶人,流放到蜀國的青衣縣。

彭越在發配的路上遇到呂后,他以為碰上了救星,就向皇后哭訴自己的冤屈,並說自己年齡大了,不求別的,只要能在昌邑老家度過餘生就心滿意足了,不敢再有別的非分之想。呂后把彭越扶起來,寬慰他說:「梁王不必傷心,一切有我呢!你就隨我的車駕回洛陽,見了皇上,我替你去說。」

一到洛陽,她就責備漢高祖不該放虎歸山,應該斬草除根,以除後患。為了坐實彭越的罪名,她收買了他手下的舍人,讓他誣告彭越反叛,手段與對付韓信同出一轍。結果,倒楣的彭越不僅身死族滅,呂后還將他的屍體剁成肉碎做成肉醬,分給各路諸侯品嚐。

劉邦和呂后擔心殺害韓信一事會讓後人非議,就羅織罪名,編造材料,不僅給韓信扣上「謀反」的罪名,還將酈食其和鍾離眛之死也算到韓信的頭上以污其名節,並把這些都寫進官方檔案和史書裏,使歷史的真相被掩蓋。

《史記》裏也記載了韓信與陳豨探討過謀反事宜。如果韓信確有謀反之心,為甚麼在齊王任上,具備與劉邦、項羽三足鼎立的實力時不反,卻在無兵無卒的情況下造反?分析《史記》等史籍對韓信「謀反」事實的相關記載,就可以看出有許多矛盾之處:

其一,韓信在劉邦勝負未卜的時候,拒絕蒯通游說,等到劉邦功成名就之時卻心生異志,一個深諳兵法的將帥如此行事違背常理。

其二,韓信兩次被劉邦襲奪兵權,加上蒯通的分析,不會察覺不到劉邦對他的猜忌與畏懼。但是,劉邦被項羽兵困固陵時他沒有謀反、到楚地為王時不謀反、迎劉邦於陳地時不謀反,為何偏在無權無兵、蟄居長安之時謀反呢?

其三,以韓信的智慧,不可能在受到監視的情況下,與陳豨「避左右與之步於庭」密商謀反之策。假使確有其事,韓信與陳豨商定謀反之時並無第三者在場,外人如何知道談話內容?司馬遷的記錄何以那麼詳細?

其四,陳豨是劉邦的親信,與韓信關係一般,謀反是關係身家性命的大事,韓信不會貿然向皇帝的親信吐露心曲。陳豨到巨鹿赴任後數年,與韓信一直不通音信,說他是韓信的同謀難以令人信服。

反觀呂后和劉邦的行為,韓信「謀反」虛實尚未可知,呂后就誘而殺之。對於朝中第一功臣被殺,劉邦並不責備呂后,甚至不加以調查,只能說明他們設謀於前。

韓信遇害,後人紛紛發表看法,有人說是韓信登壇拜將之時就招致劉邦等疑忌,也有人說是韓信居功自傲引來的禍端,還有人說韓信雖然是傑出的軍事家,工於謀天下,但缺乏處世智慧,拙於謀自身。其實從劉邦的個性和心理來說,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反與不反都是難逃厄運的。

韓信、彭越被殺之後,其他幾個在楚漢戰爭中起過重大作用的異姓王,也都被以種種藉口殺掉,只有一個長沙王吳芮早死,幸得善終。後來,劉邦又與諸大臣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記‧呂太后本紀》)可見,剪除異姓王是劉邦的既定國策,這才是韓信被殺的真正原因。

淮南王英布被舉報,因恐懼起兵造反,老年的劉邦被迫抱病親征,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平滅英布,戰鬥中中箭受傷。

劉邦最信任的朋友燕王盧綰為自保與匈奴聯絡,被發現後逃亡匈奴。

不久,傷病交加,一代梟雄劉邦在眾叛親離中死去。

結 語

韓信打下漢室天下,享受戰果卻詭計多端厚顏無恥的劉邦,將叱吒風雲功高蓋世的一代戰神蒙上「謀反」的罪名冤死在長樂宮中,留下一段千古遺恨。

作為軍事家,韓信指揮的所有戰役,不論是以少勝多還是以眾擊寡、以弱勝強均是以智取勝,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旗易幟、傳檄而定、沉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每戰都是神來之筆,令後人高山仰止。

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為兩漢四百多年基業立下豐功偉績。

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古今中外的軍事家,或長於運籌帷幄,或長於攻城斬將,或長於垂著兵法,而韓信則身兼諸長,不僅縱橫捭闔、叱吒風雲,而且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各派兵法。他卓越的軍事韜略和用兵智謀為後世兵家所敬仰推崇。

韓信的智慧、品德和戰場上創造的輝煌,早已成膾炙人口的成語和典故,如:昌亭旅食、胯下之辱、推陳出新、寒溪夜漲、國士無雙、登壇高對、匹夫之勇、婦人之仁、痛入骨髓、秋毫無犯、行反其道、傳檄而定、暗渡陳倉、氣吞山河、木罌偷渡、獨當一面、拔旗易幟、千慮一失千慮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按甲休兵、沉沙決水、半渡而擊、肝腦塗地、不可勝數、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推心置腹、人心難測、三足鼎立、勇略震主功蓋天下、解衣推食雖死不反、乘人之車載人之患、衣人之衣懷人之憂、食人之食死人之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飯千金、以德報怨、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國破臣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多多益善、能屈能伸、伐功矜能、成敗蕭何(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功高無二略不世出、群雄逐鹿捷足先登、兵仙神帥等等,影響了中華千載文化,流傳千秋萬代。(全文完) ◇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