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西北部城市加萊於19世紀初以製造精美蕾絲(喱士)聞名,但時至今日,媒體提到加萊,內容都是被稱為「叢林」的難民營議題。

隨著法國當局開始逐步拆除加萊的難民營,將駐民們分配到法國各地,媒體的眼光也開始轉向加萊。中央社報道,加萊(Calais)距離英國僅一海之隔,很早就從英國習得利用機器製作蕾絲的技術,自19世紀初起,就以製造繁複華麗的蕾絲花邊聞名。

難民營存在至少20年

但近年歷經經濟危機,加萊街道難掩蕭條,許多房屋張貼「出租」或「待售」的牌子,百貨商場內還有不少空店面,部份居民把衰退歸咎於為數越來越多的難民。

現在,當媒體提到加萊,總是與「難民營」、「叢林」等字眼相連,各國記者陸續來此採訪,有些加萊市民並不喜歡這種關注,記者在旅客服務中心要求代為叫車去難民營時,服務人員不以為然地說,「那只是一個營地而已」。

估約6000至8000名移民將送至各地接待中心。(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估約6000至8000名移民將送至各地接待中心。(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估約6000至8000名移民將送至各地接待中心。(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這座位於市郊的難民營存在至少20年,但直到近兩年,難民在短時間內大批湧入歐洲,問題才比過去更受重視。

最早抵達加萊的難民是1990年代的波斯尼亞人和科索沃人,他們分別為了逃離波黑戰爭和科索沃戰爭而來到加萊落腳,人數大約數百人,聚集在由紅十字會管理的桑加特收容中心(Sangatte)。

這座收容中心於1999年開放,但當時的內政部長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於2002年決定關閉,法國還與英國簽署協議,允許英國在法國這端的海底隧道執行邊境檢查,阻止非法移民進入英國,也讓部份符合資格的人前往英國或留在法國申請庇護。

估約6000至8000名移民將送至各地接待中心。(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估約6000至8000名移民將送至各地接待中心。(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估約6000至8000名移民將送至各地接待中心。(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戰爭衝突使難民營人數增至近萬

在此之後數年,徘徊在加萊的難民約在數百人,但隨著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里亞衝突、利比亞戰爭、敘利亞內戰等戰亂爆發,近兩年越來越多難民來到加萊,人數劇增到數千。

營地環境急速惡化,不時傳出傳染病和暴力事件,還有許多難民為了前往英國,試圖闖越海底隧道而遭汽車輾斃,問題遠遠超過地方政府所能處理的程度,壓力轉到中央政府、甚至歐盟身上。

法國政府去年底拆除部份破爛的塑膠帳篷,送來附暖氣的貨櫃屋,已是重新安置難民的第一步。

今年10月,難民營人數成長到近萬,法國各省已準備收容中心,要把所有難民分散安置到各地,在年底前讓這片塑膠叢林徹底成為歷史。

估約6000至8000名移民將送至各地接待中心。(Jack Taylor/Getty Images)
估約6000至8000名移民將送至各地接待中心。(Jack Taylor/Getty Images)
估約6000至8000名移民將送至各地接待中心。(Jack Taylor/Getty Images)

問題不會因拆除難民營就消失

遷移「加萊叢林」難民營行動將在一個星期內結束。營內居民大多來自來自蘇丹、敘利亞、阿富汗以及厄立特里亞。根據當局的一項計劃,他們將被轉移至分佈法國全境的約450個收容中心。

男男女女帶著大包小包家當在1座倉庫前集合,這裏是這場任務主要總部,估約6000至8000名移民將送至各地接待中心。

法新社記者表示,數十輛鎮暴警車和其他載有設備的貨櫃車,稍早往任務中心的方向開去。

不過,有幾個城市的收容中心在接收難民之前就遭人縱火,抵制難民的用意明顯,各地也都有擔心治安的輿論傳出。

德國之聲報道,難民們希望繼續前往英國,不願待在法國。阿富汗人卡爾哈希(Karhasi)表示,他們的最終目標是英國,因此,不會自願離開加萊難民營。不過,其他一些駐民的態度則要積極些。蘇丹人阿賈布(Faisal al-Adschab)指出,說不定,拆了營地也有好處。來自敘利亞阿勒頗的哈姆迪(Hammudi)說,「所有人都知道,今天是『叢林』的最後一天」。

法國政府先前宣稱這場拆除「叢林」的浩大行動符合「人道主義」。但這些問題不會因為拆除難民營就消失,是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結束5年任期前,在內政上最嚴峻的挑戰。◇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