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拉動當地經濟,過去幾年大陸各地政府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施行巨額補貼政策,導致大量企業通過鑽政策空子大發橫財。繼上月5家騙補企業曝光後,第二批涉事企業也浮出水面,引發行業大震盪。騙補事件說明補貼政策本身存在很大的漏洞。

騙補名單將陸續浮出水面

近日,力帆乘用車與重慶恆通客車接連收到處罰通知書。其中,力帆乘用車涉及騙補的金額達1.14億元,重慶恆通客車涉及騙補的金額更是高達2.83億元。

9月中共財政部官網發佈《關於地方預決算公開和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專項檢查的通報》,曝光了5起新能源汽車騙補案例。此後,一份涉及72家騙補企業的名單在坊間流傳,涉及騙補金額高達92.7億元,引發外界關注。

業內人士表示,「接下來還會有不少於72家涉事企業名單上的企業浮出水面。特別是上市公司,他們收到財政部通知後必須要發公告。」

一位客車企業工作人員對近日表示,受騙補事件影響,現在整個客車行業都處於動盪期,行業深受打擊,補貼延遲發放嚴重影響到企業的正常資金流動,新補貼政策與新能源推薦目錄延遲出台,也影響了企業經營與生產計劃,「一些嚴重依賴新能源汽車業務的企業,現在只能靠借款來維持生產」。

有專家稱,騙補事件對客車行業的資金鏈造成了巨大衝擊,「對於較為依賴新能源汽車作為支撐業務的客車企業來說,未來日子十分難過,例如被取消中央財政補貼資格的蘇州金龍,未來極大可能摒棄新能源汽車業務」。

補貼政策惹的禍

為拉動當地經濟,地方政府下重本投資新能源汽車行業。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中國各地新建的新能源整車投資專案多達30個,投資總金額超過1000億元,總規劃產能超過300萬輛。

騙補事件說明補貼政策本身存在很大的漏洞。從2010至2015年,中共財政部會同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門推出多項政策,包括消費補貼、稅收優惠、政府採購、技術研發、充電設施獎勵、標準法規建設、體制機制創新等,政策涵蓋研發、生產、消費、運行等各環節,大力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

據全國乘用車市場訊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統計,20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近1000億元(包括中共中央與地方政府)。其中,商用車(包括客車與貨車)獲得的補貼在800億元左右。

中共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曾表示,由於長期施行消費補貼,使企業容易患上政府政策依賴症,缺乏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的動力和壓力;行業容易出現低水準盲目擴張,形成新的產能過剩。

浙江金華青年汽車一位前工程師曾對陸媒表示,「騙補是行業潛規則,地方政府靠補貼吸引企業落戶,從而拉動當地投資,企業借助政府補貼美化財務報表,進一步融資做大規模。」地方政府的補貼支撐了企業的財務,獲得的資金又用來購買設備,從而獲得更多的政府補貼,幾乎是一個空手套白狼的遊戲。◇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