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理查遜學區是赫赫有名的,一度列名全美國最佳學區前十名之一。兩個兒子已近學齡,為了讓孩子能就讀好的學區,我們決定搬到理查遜市。 

在理查遜市的第一個安身之家是在包塞(Bowser)街以東,阿拉柏和(Arapaho)路以南的中途街(Midway Drive)上。當時我家後院與阿拉柏和路之間還是一大片棉花田,棉花收成時,收棉機前面收割,後面自動打包的「壯觀」景象,確實讓我這城市長大的土包子開了眼界。

八十年代初,阿波羅(Apollo)街延伸至我家後面,那片棉花田幾乎一夕之間成為工業區,  MCI(Microwave Communications, Inc.)建造了一個巨大的廠房,阿拉柏和路兩旁的各種工商業也如雨後春筍,一路向東蔓延。不久,我也搬離了中途街,在與老白金漢市一街之隔處,買下一棟建於1957年的老房子,這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兩個孩子就在那兒成長。

大約2002年,我去北加州灣區探友,在一位老友家閒聊,他那位於Saratoga市不到兩千平方英呎,毫無特色的老房子,是他幾年前以五十萬美金買的,老友得意洋洋地告訴我,房價已漲到六十萬出頭了。

當時的我不知輕重的嘲笑他﹕「你這『破房子』,在達拉斯頂多值個十萬,你還不如把它給賣了,到達拉斯去買它六棟房子,自住一棟,其他五棟出租,每月可以坐收幾千塊租金,就可以早早退休啦。」

老友大概是看我眼光太淺,一笑置之。果不其然,2012年,與那棟房子為鄰的另一棟「同樣破」的房子掛牌求售,定價是一百二十萬美金!聽說上市不到一個月,被一群購房者競標,最後以一百四十萬美金成交!

這就是我們德州居民的悲哀,房價雖漲,但是漲得像蝸牛漫步。

最近幾年,拜德州經濟在美國獨佔鰲頭之賜,人口大批移入,房價終於也因需求量而漲了一些。但傳統上,美國南部的房價本來就比東西兩岸低。看樣子短期內也沒有「迎頭趕上」的機會。不過,既然房價漲得慢,我們也就不必擔心房價會「泡沫化」,以此自我安慰一下!

如今,我居住的理查遜市已成了達拉斯郡的「老區」,沒有太多的空地可建新屋。有些地區的老房子被建商集體收購,改建為沒有院子的Town Home ,或是樓上三層公寓,樓下是店舖的混合體。這也讓我想起台灣的住房,與我那閩南家鄉的居住環境,那裏的房子不都是這樣子的嗎?唯一不同的是,台灣與閩南那些樓下的店舖都有「騎樓」,這大概是閩南人千年未變的傳統吧! 

後記 

其實達福僑界像我一樣的老僑人數不算少,我自不量力,在這兒「班門弄斧」,執筆追憶一些當年的瑣事,難免有以偏概全之處,在此還請老友們不吝教正。 

四十多年就這麼匆匆而逝,很高興地見到幾十年前在達福僑界相識的一群朋友,不因年華的增長,仍然熱心地頂著一頭華髮,在為咱們華人的福祉與亞裔在異鄉的社會地位,不遺餘力地奮鬥。更欣慰的是看到年輕的一輩也逐漸在美國社會中嶄露頭角,當年我們在這異鄉培育的幼苗,如今已枝葉茂盛,讓我們這群高齡公民(Senior Citizen)也能在這樹蔭下乘涼,享受著「黃昏」美景的一天。 

但「黃昏」依舊只是「黃昏」,我們這一代終將逐漸凋零,但願我們的晚輩能在新大陸繼續茁壯繁衍。也許有那麼一天,美國真會有華裔總統出現,這才是華人之光呢!◇(全文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