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並不是所有初創公司都能成功。本文集合了 51 家初創公司的失敗案例。每一家公司的創始人都在事後總結了經驗教訓。通篇讀下來你也許會發現一些共同的地方。文章摘自:啟迪創業孵化器

沒人想要失敗,但是每年我們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初創公司倒在了起點或者剛出發不久的路上,這些公司要麼關閉了,要麼創始人另謀其他出路,但幸運的是,他們在追尋理想的路上從未停歇。

用戶口袋裏的錢是最關鍵的原因,它是支撐你的公司能夠活下去的「血液」,這個錢不是投資人的錢,不是你家人朋友的錢。如果沒有願意支付的用戶,那麼你的初創公司肯定會「餓死」在半路。

下面舉出了幾點最後被迫自殺的初創公司共同的例子:

他們都缺少產品發展規劃

Justin 這麼說道:有很多公司半途夭折,如果真的認真分析它們的失敗原因,最後追根溯源肯定都會找到一個點上,就是它們的產品都缺少一個系統完整的產品發展思路。在不斷地鞏固加強產品/市場契合點這一塊,很多創業者都忽視掉了不斷對產品進行迭代更新以及給自己一點耐心的重要性。成功有可能是在一夜之間發生,但是之前必定是做了多年的積累和鋪墊。

很多人有計劃,無遠見

很多產品確實有自己的發展計劃,但是這計劃背後卻又空空如也,沒有更加堅實、也更加重要的遠見做其支撐。它們的功能能列出一個長長的單子,但是這些功能似乎無法指向同一個目標。所謂的遠見,是站在更高層面上總結你到底想通過這個產品帶來甚麼價值?並且理解你的服務人群是哪些人?其實這一點總結起來很簡單。有些時候,簡單意味著更好。

從來沒有盈利模型

好吧,我理解很多初創公司在創業第一天的時候是不會有甚麼盈利模型存在的,他們首要考慮的目標是如何實現用戶數量的擴張,之後再考慮盈利。但是,我的看法是你最好提前做出盈利模型,以及為了實現盈利所需要實現的戰略規劃。這個盈利的日子要盡可能準確地鎖定下來,你必須確認那一天是必定到來的。這個盈利方面的方案應該是令人信服的,所有的分析和預測都應該建立在真實、客觀的數據基礎上面。這樣投資人才能興奮,才能確認你的公司當下的估值。對於某些產品來說,因為互聯網上有其他可以頂替的免費工具存在,他們是永遠不會為了你的產品而付費的。所以,如果你想通過廣告來實現營收,你最好有一個詳細、完整、且可操作性很強的路線圖,告訴廣告商你是如何獲取數百萬用戶的。

他們進入了一個領域,卻因為無法佔據核心地位而早早放棄

打破壁壘進入一個領域是很難的一件事,但是走到這裏,征程才算起步,如何咬牙堅持下來,在這個領域中佔據核心地位才是每一個創業者應該考慮的問題。創業者其實都有受挫的時候,感覺自己孤立無援,無比失意。曾經有很多成功的創業者在你們面前眉飛色舞地侃侃而談,講他們的企業是如何順風順水的,他們成功的秘訣等,甚至還會講自己的一些失誤,當然最後都會落在他們是如何克服了這些困難。他們不會給你們說的是他們也曾經被現實打入冷宮,甚至考慮改行去做點兒別的事情。事實上,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時候。於是在本文中,我們集合了 50 家初創公司的失敗案例。希望所有創業者都能引以為戒。

50家初創公司的失敗案例

1.Pingjam  一個為 Android 環境下  App 程序員設計的賺錢方案

自從這款產品發布之後,6 個月內,超過 6,500 個 App 都整合了它的 SDK。用戶月增長率是 1.60%,年營收超過 50 萬,但是公司的發展恰恰就卡在這個階段了。它沒有引進更多的外部投資,當時還有一個月,就進入了「萊曼盈利時間框架」中。(萊曼盈利:指的是非一般意義上的企業盈利,而是企業所實現的營收恰恰覆蓋創始人的日常開銷,主要指時間被浪費掉了,但是企業並未實現可觀的增長)

之後到了 11 月 1 日,噩耗降臨。Google Play 將超過1000 家與Pingjam有過合作的 App從App商店裏剔除出去了。

事實上,該公司在產品開發階段,都在持續不斷的跟Google 的程序員、銷售團隊、營銷人員、技術人員保持聯繫,確信完全遵守 Google Play 商店的各種條款政策。產品的最終用戶協議(EULA)還是一位 Google 的高級雇員所寫的。甚至就在 Google 決定幹掉我們的那一天,我們還在 Google 底下的一個孵化器場所接受他們的招待宴請。之後,Google 甚至給我們剩下的程序員說:除非他們現在就終止跟我們的合作,否則這些程序員所開發的其他App 也會被封掉。他們甚至把那些曾經考慮跟我們合作,到最後合作沒達成的 App 也封了 3 個月的時間。

所以這告訴我們:如果這個環境中有一個玩家能夠擁有絕對肆意的主宰權,請不要將未來的發展之路放在這個環境中。

2.StartupSQUARE  一個幫助創業者的平台

我們已經在前期做了充足的調研,發現無數人都急需要這樣的服務。我們在 Sean Ellis 所建議的評測方式基礎上獲得了46% 的產品/市場契合度。我們的用戶都對這款服務充滿熱情,只是付錢到我們口袋裏就好了!但是我們仍然最後以失敗告終。在後來的反思過程中,我們找到了原因:我們當時太想在各方面都有所建樹了,但是我們的資源往往實現不了。我們眼大肚小,精力分散。因為眉毛鬍子一把抓,我們在打造「最小可行化產品」時省略了幾個最為至關重要的環節。這樣一來,我們並沒有通過傳遞給予足夠多的價值,以保證這些用戶能夠持續的回來使用產品。

3.Cusoy  根據你的飲食習慣, 為你指定餐館就餐計劃

我起初是不想開辦一家初創公司的。但我們確實擬定出來了一份非常切實可行的商業計劃書,並且能夠給我們帶來真實的營收。如果沒有一支全職團隊來負責這一切,那麼 Cusoy 就完全實現不了以上的種種目標。並且我還覺得,至少得需要3到5年的辛苦才能證明 Cuosy是不是能夠盈利,甚麼時候盈利。事實上,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付出的是極為高昂的成本,因為本身時間就是我最寶貴的財產。當時投資所要求的時間壓倒了一切,那市場縫隙中稍縱即逝的賺錢時機就這樣被我錯過去了。

4.Unifyo  為了打造超級銷售團隊的一款工具

我們的團隊裏面有 7 個人,總計獲得的投資是 70 萬美金,投資人包括了 Seedcamp、EC1 Capital、Firestartr、Angellab 以及 Tom Blackie。但是最終,Unifyo 沒能找到一個真正的產品市場契合點,也不應該在當初過度地拉長自己的戰線,不斷擴張技術上的兼容性來適應各種郵件客戶端和瀏覽器。我們甚至向一些專業的服務大公司來提供解決方案,甚至還包括了一家 Fortune 500 的銀行,但是最終因為缺少一個企業盈利模型而半途倒下。

除了一些初創公司所犯的常見錯誤,比如沒有將足夠多的精力放在開發市場,而是在很不成熟的條件下就試著讓自己擴張,我們還學到了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經驗和教訓。我們不能只跟大公司打交道,因為有些時候總是出現銷售回款週期特別長的情況。另外,那些處於「客戶關係管理」領域的客戶公司在後面的日子裏要麼倒下了,要麼就轉型去做B2B 了。

還有,即使我們覺得自己的產品打造了非常完美的用戶體驗,找到了產品市場契合點,但是實際上我們的產品平淡無奇,並沒有給用戶留下深刻印象。有些時候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

5.Everpix  照片主機服務

Everpix吸引了55,000 名用戶,每個月帶來的營收足以覆蓋運營成本(不算雇員的工資)。但是,擁有天才的研發團隊太過執迷於打造產品的外觀以及功能,用戶的增長速度並沒有跟上來。他們最後沒有辦法與 Apple、Google 這樣的科技巨頭抗衡,因為這些科技巨頭提供了一些完全可以替代 Everpix 的工具和服務。雖然 Everpix 這款產品並不是很難用,但是它也沒有非常深刻地留在人們的印象中。Everpix 從來沒有讓自己的產品變得更加上手、更加優秀,最後 Everpix 僅僅是在通過實現某種技術,來專門地追求覆蓋每個月的支出而已了。

6.Gowalla  基於地理位置的社交網絡

Gowalla 是在不斷增長,但是發展軌跡並不是它所應該具有的樣子,如果想要贏得這場硝煙瀰漫的戰爭的話。我們相比於 Foursquare,更加年輕、更加漂亮、但是沒人家有知名度。就算我們的知名度趕上了 Foursquare,但是後者在那個時候立刻大幅度地提升自己的設計和用戶體驗!我們在這場戰役上,尤其是實現用戶增長的競爭上一敗塗地。

7.Sonar  社交發現 App

我們身邊圍繞著太多聰明人,他們給我們各種意見,告訴我們甚麼才是最重要的,但是這些意見本身就相互矛盾抵觸。我們在當時專注於提升用戶們的「參與度」,但是沒人在乎這一點。人們不喜歡品牌化的 @Sonar 文本內容自動添加,所以他們停止了從 Sonar 裏面來分享自己的地理位置。Facebook 也注意到了這個變化,於是開始隱藏我們自動生成的狀態。我們並沒有去做為了提升用戶體驗該做的事情,將大把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白板上,無休無止地討論如何設計。(待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