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本港民主運動就「非暴力抗爭」與「勇武抗爭」顯然有爭議。就今年農曆年初一旺角的抗議騷亂,民主黨和公民黨發聲明譴責暴力,導致一些「傘後組織」的不滿,甚至當時有估計會影響新界東立法會補選楊岳橋的選情。

傳統泛民組織堅持「非暴力抗爭」的原則;佔領運動前華人民主書院舉辦了數期「非暴力抗爭」的訓練營,參與者包括泛民組織和學運組織的成員。當時倡議佔領運動的「佔中三子」就一味推動「非暴力抗爭」的模式。

在一些激進組織眼中,佔領運動是一項失敗的行動;它們認為議會內的抗爭亦毫無建樹可言,因此出現「勇武抗爭」的口號。到目前為止,願意採取暴力方式從事抗爭的畢竟是極少數,每次的參與者人數在數百人或以下。「勇武抗爭」難以成規模,亦難以贏得多數市民的支持。

過去香港民主運動以及一般市民,均以香港大規模遊行示威行動和平有序為傲。1989年「六.四」事件前後、2003和2004年三次大規模遊行,均非常和平有序,不論有否參與的香港市民,均以此事為榮。但最近一、兩年,的確有激進青年對和平的遊行不滿,認為需要採取更激烈的行動以吸引注意或取得作為示威者的滿足感。

這種情況,其實與西歐和美國大城市的示威遊行相似,很多時候有一些激進的示威者與警察發生暴力衝突。香港的情況有兩點不同:一是有不少「陰謀理論」,涉及誰提供資助予暴力示威者;二是建制派大舉譴責、抹黑暴力示威者,而一些傳統泛民政黨公開和暴力示威者劃清界限。

抗議示威活動比較頻繁地出現暴力反映特區政府的認受性下降;不少市民認為和平的抗議示威沒有效果。即使是拒絕行使暴力的遊行示威者,現階段他們大部份也不相信和平的示威遊行會改變梁振英政府的政策。梁振英政府沒有意願去解決社會矛盾,社會趨向兩極化,和平示威抗議沒有效果,這就是「勇武抗爭」的根源。

最近十年左右,「七.一」和「六.四」的大規模遊行或集會過後,均有一批激進組織對中聯辦以較激烈的行動表態,這其實就是「勇武抗爭」的先驅。不過當時的參與者尊重和平的示威遊行,在前者完成後才採取行動。

警方中立立場的侵蝕對「勇武抗爭」亦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前線警員一般的行為模式相當專業,只不過近年警隊高層在處理不同組織的遊行示威時有明顯的政治傾向逐漸形成激進組織與警方的對立,使制止前者的暴力行為更為困難。

九月立法會選舉自是一個重要的考驗與指標。激進組織的選舉成績會反映它們贏得的支持度,以後自會加劇它們的激進行為或迫使它們進行反思。◇

鄭宇碩
退休前任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及當代中國研究計劃統籌人, 曾擔任中央政策組顧問。已出版的中、英文專著分別有三十多種。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