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克羅威尼禮拜堂中第35幅壁畫〈耶穌受難圖〉。(公共領域)
斯克羅威尼禮拜堂中第35幅壁畫〈耶穌受難圖〉。(公共領域)
斯克羅威尼禮拜堂的壁畫。(斯克羅威尼禮拜堂官方網站)
斯克羅威尼禮拜堂的壁畫。(斯克羅威尼禮拜堂官方網站)
烏菲茲美術館的喬托雕像。(Frieda/維基百科)
烏菲茲美術館的喬托雕像。(Frieda/維基百科)
相關文章

西元1303年至1305年,出現在意大利斯克羅威尼禮拜堂,耶穌壁畫上的元朝衣帽服飾與官方文字「八思巴文」等歷史痕跡,或許可以說明,當時元帝國打通了歐亞諸國海、陸通道後,其帝國風貌對歐洲的影響。

承載歷史文化和藝術的 八思巴文

在斯克羅威尼禮拜堂內,共有66幅濕壁畫,分別包含了三個主題:「聖母瑪利亞」、「耶穌傳」以及「最後的審判」。而創作於1303至1305年之間的《耶穌受難圖》是其中的第35幅壁畫。在這幅圖中,點綴耶穌腰間圍布兩側的圖案,是元朝的官方文字「八思巴文」,由忽必烈帝師八思巴創製。

史載,八思巴(公元1235至1280年)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因他三歲就能善講喜金剛修法,令聽眾歎為觀止,於是稱他為「八思巴」(藏語,意為「聖者」)。

忽必烈入主中原後,認為西域之地廣袤而險遠,民獷而好鬥,因此有意隨其俗而柔遠人。忽必烈封八思巴為國師,命其以總制院事身份掌管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事務。為保障八思巴能夠順利無礙地往返於吐蕃和中原,沿途設置驛站,在西藏派駐官員。沿著往返的驛道,八思巴將藏族建築技巧、雕塑等引進內地,又將內地印刷術等傳入西藏。

八思巴奉世祖之命創製蒙古新字。他依照藏文30個字母創製出由41個字母構成的一千多個新文字,其語音拼讀均依照蒙古語。文字製成之後,大元境內於1269年開始使用。至元六年,忽必烈詔頒天下,凡是詔書及各地方公文等均需用蒙古新字。但此文字不合漢、蒙、藏人的書寫和閱讀習慣,所以此文字推廣也頗費周章。

八思巴文字作為元朝的官方文字,使用了一百多年。自1399年北元消亡後,八思巴文也正式退出了歷史的舞台。至今,在出土的文物錢幣、碑刻、印刷製品等文物中,依然可見八思巴文曾經承載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文藝復興共有的精神 從喬托開始

元朝於1368年滅亡,而《耶穌受難圖》創作於1303至1305年之間,也就是在八思巴文創造出來三十多年後。換言之,遠在意大利帕多瓦的畫家喬托,在當時就已經熟練地將之運用到他的繪畫創作中了。

喬托出身卑微,其貌不揚。佛羅倫斯的名畫家契馬布埃在前往韋斯泰納諾瓦途中,發現了這個在石板上畫羊的牧童,便收他為徒。喬托自身的人文素養深厚,詩人但丁在《神曲》中多次提到喬托,他讚美喬托自然的畫風,不以刻意的筆調製造抽象的神聖,也不採用一般公式化了的方式呈現樣板化的宗教人物。

在藝術史中,喬托被稱為文藝復興的開創者。對於喬托的藝術成就,誠如藝術傳記家瓦薩里所說,這是「上帝的恩賜」。

現代美術史家貝倫森(Berenson)曾說:「繪畫開始流露出熱情、生命的自由以及對神對聖的皈依,這些作為文藝復興所共有的精神,是從喬托開始的。」◇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