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不值得?」

天堂只存在於幻想之中,無論德國也好,香港也好,兩地各方面的差異未必是絕對的優劣之分,只看你個人的取向和喜好。事實不能否認:德國是一個徵收重稅的國家。

沒有人會樂意繳付重稅的,但不樂意還不樂意,一個社會如能運作成功,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作爲一個希望爲讀者提供新角度的專欄作家,我就不用裝公正持平了,直接用德國稅務系統的優點來出發,爲德國護航,當是激起大家的反思就好。

社保費,德國落袋?

上回講過,稅前收入稅後收入,即Brutto和Netto的差異,內裏有兩個組成部份,分別是稅項和社會福利支出(或稱「社保費」),這個分別一定要清晰!

首先,社保支出方面,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大家一定要先理解:收取社保費後,德國政府並沒有直接「落袋」,而是利用法律手段,強制要你買保險,讓整個國家的人共同承擔各類風險。當中當然有既得利益者(例如保險公司及相關的行業),但理論上最後受惠的,仍然是你自己!所以要分開「社保」和「稅」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明白社保的服務對象是誰。

醫保:給不幸的人

從藍卡的計算例子可見,一個月要繳付幾百歐元的保險費用,當然誇張。無病無痛的話,一年看不了一兩次醫生,除開的話,變相見醫生一次就花了幾萬港元。

但前提當然是無病無痛。

我有一個朋友,早前不幸患上癌症,要進行檢驗,做手術,做化療,吃標靶藥物,住院,康復訓練等等。在德國加入公保,看醫生時,只需要帶一張醫療卡便可,不會看見半張單據,但我把他的所有醫療開支作一個粗略的估算,估計超過三百萬港元——理論上,我朋友這一次的患癌開銷,就已經抵消了接近十年的醫保繳費。

而最後他只因爲住院多要了幾個比較舒適的選項(好像是單人房),額外多付了幾百歐元。

我很幸運,無需要常常看醫生,但我也試過打羽毛球而扭傷腳板,看醫生,照X光,買藥,還有保護關節的裝置,最後只付出了十歐的藥單費,完全沒有煩惱過錢銀上的東西。

每次看見醫保的支出,覺得貴得咬牙切齒,但我都會立刻想一想我朋友的例子:如果要我自付腳傷的醫療費,一萬幾千,估計還可以應付,如果像我朋友一樣患癌呢?

當然,公共醫療保險也不是沒有缺點。以收入比例作計算,導致保費過高,對於富人來講確實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所以也有人選擇了私人保險,但當中的考量太多,就不多講。事實上,只有百分之十幾的人選擇私保,其餘的都選擇了公保。但我重申,醫保支出不是德國政府強搶你的收入,而是一種(收費未必公平的)福利。

我想,身體健康,能夠賺到高收入的人,足夠幸運,多付一點代價,讓不幸的人得到幫助,是一個文明社會應有的制度。

退休保險:給將來的你

同樣地,退休保險也是讓你可以在退休之後,持續穩定地有一筆收入,受惠者也是退休後的你。雖然計算有些複雜,因每個人投入退休基金的多寡,不似香港強積金,回報不是直接以個人爲單位計算,而是全部人用一個「現入現出」的系統的。但根據現時條件粗略計算,用藍卡條件工作40年,退休後,理論上可以領取接近兩千歐元的退休金,直到你去世為止。所以同樣地,我們要把退休保險視作福利的一種。

未雨綢繆,積穀防饑,是普通人都明白的道理,偏偏很多人選擇忽略將來的重要性,所以政府也要設立一個強制性的機制,讓每一個人都儘量可以安享晚年。香港有強積金,德國則有退休保險制度(Rentenversicherung),同樣地,德國社會的福利制度,不強調個體,而是強調保護不幸和弱勢的人。

最後,還是禁不住要講一講德國退休保險負面的問題:初步聽到兩千歐這個數字,似乎很吸引,但跟本身的收入差距有幾乎一半的差別,很難想像年老退休之後,不改變生活模式,支出會突然減少吧?少子化問題同樣影響德國,令德國退休金制度也有「爆煲」危機,想在退休之後,光依靠退休金來維持生活水平,是一個十分危險的想法。所以我也對德國的退休保險制度有所批評,但重申,我只希望用另一個角度解釋為甚麼上繳大量退休保險金,仍然不能被視爲「被搶」。

稅呢?

還有失業保險,護理保險,背後原理一樣,有機會再跟各位分享。

但你可能會說:撇開社保費不談,薪俸稅如此高,又是直接送給德國政府的錢,這沒話可說了吧?

有。雖然德國所得稅稅率極高,但我仍然有爲為其「辯護」的理由,下回再跟大家分享。◇

註:感謝《大紀元時報》授權轉載本文到:

http://www.stegermatt.de/blog-epochtimes-tax2/ 

有意見?對某個德國主題特別感興趣?歡迎聯絡作者:

mailto:stegermatt@stegermatt.de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