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成都市發生一起大規模社區居民衝突事件。禍因指向房地產開發商違背承諾,欺騙業主,擅自更改建設規劃,而政府人員袒護衝突一方,警察不作為,導致衝突升級。

據悉,該事件由香港開發商信和集團開發的「御龍山一期二期」小區業主,和華僑城2017年接盤御龍山三期四期後建設的「華僑城濱江壹號」業主之間,就小區互通之爭引發的衝突。

御龍山一二期業主設置了隔檔圍欄,華僑城濱江壹號業主極力反對,欲推翻圍欄。現場拉扯推攘不斷,逐漸聚集了上千名業主和大量警政人員,場面一度混亂。

華僑城濱江壹號三期業主劉先生4月4日對《大紀元》表示:「我們談判的當天,政府裏面有個領導,他也表示必須要拆掉圍檔,所以我們才動手去拆的。但結果發生了衝突,時間是4月1號晚上6點左右,有幾個業主受傷進了醫院。」

「雙方業主加起來有三四千左右,這個圍檔對我們這邊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開發商一直沒有明確答覆,沒有一個公文去給落實到位,才導致事態擴大。」劉先生說。

華僑城濱江壹號開發商曾承諾,小區局部圍牆需要拆除完工後恢復原狀。(圖片由大紀元受訪者提供)
華僑城濱江壹號開發商曾承諾,小區局部圍牆需要拆除完工後恢復原狀。(圖片由大紀元受訪者提供)

御龍山業主張女士4日告訴《大紀元》:「濱江一號的業主都是被他們開發商矇騙了,開發商承諾說要給他們建中庭,結果沒建還要跟我們共享。開發商華僑城修改規劃圖,還要共享我們的園林,怎麼沒找過我們一期二期的業主委會呢?」

實際上,御龍山一二期與華僑城濱江壹號的「互通」之爭已持續一年有餘,雙方發生多次爭論並向成華區相關部門進行了反饋,但矛盾始終得不到任何化解,最終在4月1日引發了大規模衝突。

據業主爆料,衝突現場華僑城領導疑似安排了社會人員參與,並對圍欄發起強拆。不過在此前後,華僑城領導幾乎是「隱身狀態」,並未對矛盾給出明確且有益的解決方案。

御龍山業主張女士說,4月1日晚上6點,華僑城濱江壹號的開發商和物業管理的負責人,請了150名社會上的人員,毀壞我們御龍山的圍欄。

「華僑城物業管理的負責人謝春寧公開打電話約人。我們這邊都是在家看孩子的,60多歲老人,華僑城僱來的那些人一路推,把我們的圍欄全部推倒了。這些人走了以後,警察才到場,這時來能起甚麼作用?」她說。
張女士透露:「昨天,我們十棟樓門被人撬了兩道門鎖,包括業主的戶門和樓門的鎖都被人給撬了,我們的權益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御龍山物業、警察甚麼事都不管,現在我們都開始拒交物業費了。」

衝突雙方各自的訴求

隨著衝突事件的發酵,御龍山一期二期業主和華僑城濱江壹號(即御龍山三四期)業主都在網上或微信群討論爆料,表達各自的訴求。

1. 在是否「互通」方面:

御龍山一期二期業主認為,御龍山與華僑城濱江壹號,屬於不同開發商建造、不同物業公司管理、小區品質不同,是兩個小區。華僑城購房合同稱「小區內公共區域無任何阻擋」,但不是與其它小區無任何阻攔。

華僑城濱江壹號業主認為,四期同屬一塊宗地、同規劃,合同寫了互通。一二期業主設置的隔檔圍欄是違建,並且立在三期的入戶門和消防通道位置,對三期住戶安全形成隱患,應該拆除。

2. 在共享御龍山公共資源方面:

御龍山一期二期業主認為,御龍山屬於封閉式純住宅小區,小區環境優美;華僑城濱江壹號是商住一體的開放式小區,多項品質和一二期不同。華僑城接手御龍山三期四期後,修改了以前的規劃,降低綠化開設底商,降低了小區品質,但修改規劃並未徵得御龍山一二期業主同意,如今互通無法接受。開發商無權利許諾一二期和三四期打通。

華僑城濱江壹號業主拿出成華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在2023年1月16日的回覆函說,大家應該共享御龍山的公共資源。信和御龍山一二期與華僑城濱江壹號屬於同一個開發項目,根據項目《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附圖,該項目分期範圍線沒有隔斷、圍牆等分隔設施。

3. 業主委員會權力方面:

御龍山一期二期業主認為,一期二期均設有合法業委會有權利開展自己小區的決議。小區內設圍欄圍牆已得到2022年業主大會決議通過,設在小區地界內(非分界線上)合法合規,且不需《規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需拆除也要程序合法。

華僑城濱江壹號業主認為,部份業主不能以成立業主委員會為由代表了所有業主。#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