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有一個地方,其中寄託了航海大國海員和探險家們的希望與祈願,這就是哲羅姆派修道院(Hieronymites Monastery,葡萄牙語為「Mosteiro dos Jeronimos」,又譯熱羅尼莫斯修道院),它是16世紀葡萄牙最著名的修道院。

這座專門獻給聖哲羅姆(St. Jerome,註1)的修道院,最初由「哲羅姆派」佔據。這一隱修士團體的職責,是為國王及航海家和探險家們祈禱。僧侶們還為前來修道院的海員們提供精神信仰上的幫助。

葡萄牙的探險時代

葡萄牙航海家和探險家們的新大陸之旅,就從修道院附近──里斯本市貝倫(Belem)教區的塔霍河畔(Tagus River)開啟。這些探險活動改變了十五六世紀人們眼中的世界。

巴托洛梅烏‧迪亞斯(Bartolomeu Dias)探索了歐洲南端以外的地區;費迪南德‧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是橫渡太平洋的第一位歐洲人;佩德羅‧艾華利斯‧卡布拉爾(Pedro Alvares Cabral)發現了巴西;航海家亨利(Henry the Navigator)繪製了新發現地區的世界地圖。

羅克‧加梅羅(Roque Gameiro),《煤氣科‧達伽馬1497年離開葡萄牙里斯本港前往印度》,葡萄牙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羅克‧加梅羅(Roque Gameiro),《煤氣科‧達伽馬1497年離開葡萄牙里斯本港前往印度》,葡萄牙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1498年,葡萄牙最著名的探險家煤氣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從塔霍河出發,發現了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線。他是第一個將亞洲與西方連通的歐洲人,從此鞏固了葡萄牙在海上航線版圖上的霸主地位。

葡萄牙大航海事業的象徵

葡萄牙的大探險家們,特別是航海家亨利和達伽馬,啟發了這座修道院的建造,以此作為葡萄牙大航海時代和繁榮歷史時期的象徵。

航海家亨利(Henry the Navigator)在15世紀建造過一座獻給貝倫聖母(Saint Mary of Belem)的教堂。1495至1521年攝政的國王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阿維斯王朝的第一位君主,則於1496年委託建築師在貝倫當地建造一座修道院。

曼努埃爾想要紀念亨利,並表現他本人對聖母瑪利亞和聖哲羅姆的虔誠。他還想紀念達伽馬,後者體現了這些地理大發現及支持國王的重要性。達伽馬於是被安葬在這座修道院裏。

修道院費時百餘年才建成。建築工程於1501年開始,但在1521年國王去世後暫時停了下來。不過在1580年之前,建築師們並未中輟局部施工。由於伊比利亞聯盟(Iberian Union),西班牙在1580—1640年間統治了葡萄牙(註2),這項工程由此完全被放棄了。

哲羅姆派修道院主教堂和迴廊入口。(公有領域)
哲羅姆派修道院主教堂和迴廊入口。(公有領域)

葡萄牙於1640年重獲獨立後,修道院建設得以繼續。許多年中,不同的建築師都曾參與,包括法國出生的建築師迪歐戈‧德‧博伊塔卡(Diogo de Boitaca)、葡萄牙建築師若昂‧德‧卡斯蒂略(Joao de Castilho)和迪奧古‧德‧托拉爾瓦(Diogo de Torralva)。

獨特的建築和航海母題

這座修道院在葡萄牙獨一無二,因為它在哥特式、晚期文藝復興和風格主義(Mannerism,又稱樣式主義)之間架起了橋樑。它與歐洲其它的哥特式修道院很相似,有教堂、迴廊、圖書館、花園和大殿。建築設計的靈感來自浮華的北歐哥特式風格,同時也有摩爾人的影響,當時伊比利亞半島剛剛擺脫摩爾人的統治。

它還結合了曼努埃爾式(葡萄牙語:Manuelino)建築元素,這是16世紀初葡萄牙特有的奢華裝飾風格,源自曼努埃爾一世統治時期。

曼努埃爾支持葡萄牙探索大西洋,並且扶植葡萄牙的商業。他在位期間,航海家發現了巴西,葡萄牙建立起了對海上貿易通道的壟斷,達伽馬則於1498年發現了印度洋航線。

曼努埃爾一世統治時期,葡萄牙的財富依賴海上貿易。由此,曼努埃爾風格通過使用航海母題來頌揚這一盛世。修道院融入了一些航海元素:雕花木飾的圖案像似珊瑚、籐壺、海藻和海草;拱門呈半圓形,門窗雕刻有航海儀、十字架、錨,還有葡萄牙和王室的紋章盾牌,及浮標、沉石、纜繩等船舶設備。

哲羅姆派修道院迴廊的曼努埃爾式裝飾。(Shutterstock)
哲羅姆派修道院迴廊的曼努埃爾式裝飾。(Shutterstock)

修道院中,曼努埃爾式風格最引人注目的範例是側門(南門),係根據德‧博伊塔卡的設計,由德‧卡斯蒂略在1516至1518年間建造。此門是曼努埃爾時期做工最精細的大門之一,高達105呎,宛如一座神龕,上面的宗教人物包括曼努埃爾王朝的守護神——天使長米迦勒,以及海員守護神和水手保護者──貝倫的聖瑪利亞。

哲羅姆派修道院側門,高達105呎,宛如一座神龕。(Shutterstock)
哲羅姆派修道院側門,高達105呎,宛如一座神龕。(Shutterstock)

哲羅姆派修道院側門精細的雕塑。(Shutterstock)
哲羅姆派修道院側門精細的雕塑。(Shutterstock)

門上也有細緻入微的曼努埃爾式雕刻展現聖哲羅姆的生平,門中央是航海家亨利的浮雕像。除了奢華的雕飾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元素外,還有曼努埃爾一世的紋章和渾儀(譯註3)。

哲羅姆派修道院測門旁外牆的大窗戶。(Shutterstock)
哲羅姆派修道院測門旁外牆的大窗戶。(Shutterstock)

哲羅姆派修道院西門。(Shutterstock)
哲羅姆派修道院西門。(Shutterstock)

葡萄牙王室成員的陵墓

在這一激動人心的時期,葡萄牙歷任的國王資助了航海探險,在發現新土地和為葡萄牙積聚財富與實力方面,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很多年中,葡萄牙的王室成員都葬於這座修道院,當然,是從當時最煊赫的君主曼努埃爾一世和妻子開始,這並不意外。他的兒子、國王若昂三世(Joao III)也是葡萄牙稱雄世界的關鍵人物,在其統治下,葡萄牙殖民巴西,海上統治權也擴展到了印度洋。若昂和妻子也一同葬於這座修道院。

當代葡國領導人同樣將與這座修道院有關聯視為榮耀。2021年,葡萄牙前總統若熱‧桑帕約(Jorge Sampaio)的葬禮就在那裏舉行。

葡萄牙詩人與大航海時代

兩位最著名的葡萄牙詩人路易斯‧德‧賈梅士(Luis de Camoes,又譯卡蒙斯)和費爾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的墓就在修道院內,因為他們都通過自己廣受讚譽的作品讓葡萄牙大航海時代流芳百世。

受曼努埃爾之託,賈梅士隨達伽馬第一次出航印度洋,並加以記述。其著名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Lusiads,澳門譯本題為「葡國魂」)因而問世,這是葡萄牙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該詩以荷馬詩風寫成,講述達伽馬的旅程,也結合古典神話和葡萄牙歷史,為葡國文化奠定了基礎,至今仍在塑造和影響著葡萄牙的民族特性。

佩索阿作為葡萄牙20世紀最著名的作家,對民族敘事做出了貢獻。他的史詩《使命》(Mensagem)是對《盧濟塔尼亞人之歌》的改寫。佩索阿的詩作歌頌那一繁盛時期,同時融入了16至20世紀葡萄牙的歷史。

世界遺產勝地

過去五個世紀中,哲羅姆派修道院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行者、藝術家和編年史學家。在19世紀,修道院的一部份闢為里斯本的海事博物館,展示葡萄牙15至21世紀的海事史。

1907年,這座修道院被指定為國家紀念碑;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其為世界文化遺產。

葡萄牙里斯本的貝倫塔(Belem Tower)是曼努埃爾風格最具代表性的實例之一。(Shutterstock)
葡萄牙里斯本的貝倫塔(Belem Tower)是曼努埃爾風格最具代表性的實例之一。(Shutterstock)

修道院大部份結構在1755年里斯本地震後奇蹟般地保留下來,那次地震摧毀了里斯本90%的建築。貝倫塔(致敬大航海時代的另一建築)是曼努埃爾式建築的又一典範,也在提醒著人們銘記葡萄牙人航海的大發現。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哲羅姆派修道院和貝倫塔是15、16世紀文明與文化傑出的見證。它們反映出葡萄牙人在鞏固其地位和洲際貿易通道版圖時的力量、知識與勇氣。」

哲羅姆派修道院至今仍然是葡萄牙整體不可或缺的部份,因為它是葡萄牙人引以為豪的歷史時期的縮影。

作者簡介:

Ariane Triebswetter 是國際自由撰稿人,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專業背景。

【譯註1】聖哲羅姆(St Jerome,又譯耶柔米、傑羅姆等,公元約347—420年),西方教會四聖師之一,最廣為人知的事跡是將希伯來文《聖經》譯成拉丁文。
【譯註2】當時葡萄牙發生王位繼承危機,作為曼努埃爾一世外孫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發動戰事,宣布兼任葡萄牙國王腓力一世。
【譯註3】曼努埃爾一世即位前,渾儀是他的個人紋章。他在位期間,這枚紋章成為代表葡萄牙王國、特別是其海外帝國的國家符號。

原文:A Tribute to the Age of Discoveries and Exploration: The Hieronymites Monaster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