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簡稱THE)》公布2023年全球「最國際化大學(Mos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排名,香港有四間大學名列前茅,包括全球第一的港大、第四的城大、第五的科大及第六的理大。

以「國際化」程度來說,香港的大學完勝牛津(排第八)、劍橋(排第九),難怪理大表示「感到鼓舞」,校長滕錦光也說,排名反映理大的「國際化努力獲得肯定」,未來會繼續加強與全球各地夥伴的聯繫與合作,以期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云云。

我很震怒,這樣一個由外國勢力操控,擺明車馬宣揚「港獨」的排行榜,香港特區政府居然視而不見,至今未有一件港官或土共跳出來,維護他們的祖国尊嚴,譴責《泰晤士高等教育》「分裂国家」。你哋唔講,唯有我講啦。

《泰晤士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評分標準,據其官方網站所說,共分四個範疇:總分25%是國際學生比例、25%是國際教職員比例、25%是國際合著論文比例,最後25%是大學的國際聲譽。聽起來合情合理,但魔鬼永遠在細節——香港的「國際」學生和教職員,原來把中国大陸人也計算在內。

我查了香港兩間大學的官方統計數據,跟大家分享一下。2021/2022年度港大的教授人員(不包括名譽、訪問教授)有1,114人,當中有335人來自中国內地,比例為30%,佔外來教授的44.7%。學生方面,2021/2022年度港大所有課程的學生人數為33,702,來自中国內地的有10,414,比例為31%,單就非本地學生來說,76.7%都是大陸人。

理大公布的統計數據跟港大不同,把大陸、澳門和台灣歸為一類——至於哪個地方的人最多,也不必畫公仔畫出腸。2021/2022年度理大研究生和博士生共有11,626人,來自陸、澳、台的學生,有5,935人,比例高達51%,比本地生更多;研究職員的比例更誇張,57%來自陸、澳、台,而香港的只有34%。

有「藍絲」說,香港的大學能在「國際化」排行榜名列前茅,必須感謝祖国,這一點我是完全認同的。但問題是:你知道「international」是甚麼意思嗎?網上劍橋辭典對「international」的定義是:involving more than one country。

瑞士有兩間大學排名第二、三,因為它們收了很多德國學生,這沒問題——瑞士與德國是兩個國家,合乎「國際的」定義。但請問特區政府官員及四間大學的校長,你們敢說香港與中国內地是兩個國家嗎?若否,則《泰晤士高等教育》惡意地把大陸學生和教職員「國際化」,就是鼓吹「港獨」兼犯了「国安法」,對不對?

理大校長滕錦光看見英國勢力說三道四分裂国家,不直斥其非不特止,還自我高潮揚言「國際化努力獲得肯定」,簡直是「戰狼大腦」。我已把道理說得這樣明白,特區政府官員及四間大學的校長就不要再裝傻扮懵了,請馬上譴責《泰晤士高等教育》,並嚴正勒令有關機構把四間中国香港的大學名字下架,或至少將「最國際化大學」正名為「最去本地化大學」。◇(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馮睎乾,作家,在多家媒體任專欄作家。

www.patreon.com/sefirot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