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當COVID疫情開始爆發時,習近平堅稱「不惜一切代價」清零,哪怕經濟受損。三年過去了,中共防疫又回到原點,走西方走過的「與病毒共存」的老路。

儘管此時中國人染疫數量眾多,多方預測將有100萬以上的中國人染疫死亡,但中共當局一改過去清零壓倒經濟的做法,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對疫情撒手不管,要求不惜一切拼經濟。《亞洲周刊》說,面對今年的經濟挑戰,傳出習近平放出重話「誰不一心一意搞活經濟,誰下台!」

還有消息傳出,習當局要對外交和經濟政策進行根本性調整,特別是採取了一系列外交動作,來擺脫備受孤立的外交困境。

一些人認為,這表明北京由「鬥爭哲學」回歸到「實用主義」,但中共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不能讓任何人感到安心,這表明在一個中共專制者統治之下,政策變得多麼不可預測。

外界質疑,如果中共能夠三年實施清零政策,為甚麼它不能拿出一個合理的退出計劃,包括全國範圍疫苗接種計劃和對中國不發達的醫療基礎設施的投資?此時此刻,中共當局最應該做的,是接受外國援助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而不是再搞一次浩大工程,來挽救最高層的面子。

專家們表示,儘管習近平表面上疏遠了戰狼外交,但沒有表示要放棄「鬥爭哲學」以及「共同富裕」議程,最近的轉變只是為了恢復增長、擺脫外交孤立而做出的一種虛假姿態,是一種戰術轉變。誰都不知道中共最高層甚麼時候腦袋一轉,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說:「在某種程度上,Omicron比中國(中共)政府更容易預測」,「我們看到,一個越發政治化的環境讓人很難弄清決策者將採取甚麼行動。」

習近平陷入各種困境 重置外交和經濟政策?

1月10,《金融時報》發表標題為「習近平打算重置中國經濟並贏回朋友」的長篇報道,文章說,退出清零政策後,習近平正在對外交和經濟政策進行根本調整。

據中共官員和政府顧問稱,中共政府正在制定政策,對中國經濟進行重置,改善嚴重惡化的外交關係。原因是來自經濟、社會和外交各方面的壓力,已經達到了臨界點。

官員們表示,經濟方面的主要目標是:恢復經濟的強勁增長,改善農民工狀況,穩定房地產市場,挽救地方政府財政危機。外交方面的主要目標是:改善與一些西方國家的關係,特別是與歐洲的關係。

雖然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上個月承諾深化雙邊關係,但若干中共官員在與《金融時報》的私下談話中,努力在北京和莫斯科之間就烏克蘭問題劃清界線,這一信息已經向一些歐洲外交官重複過。

「普京是個瘋子。」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共官員說,「入侵的決定是由極少數人做出的,中國不應該簡單地跟隨俄羅斯。」

5名了解此事的中共高級官員在過去9個月的不同時間告訴英國《金融時報》,在普京下令進攻烏克蘭之前,莫斯科並沒有通知北京它打算全面入侵烏克蘭。

一名熟悉此問題的人士說,「樂玉成被降了兩級」,他被認為對俄羅斯入侵的情報失敗負有責任。

歐洲官員說,北京的主要伎倆是試圖向歐洲同行保證,它願意利用與莫斯科的密切關係來約束普京,使其不訴諸於使用核武器。

2022年12月30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通過影片連線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舉行會議。(Mikhail Klimentyev/Sputnik/AFP via Getty Images)
2022年12月30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通過影片連線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舉行會議。(Mikhail Klimentyev/Sputnik/AFP via Getty Images)

另一個跡象表明,中共正在尋求緩和對西方的對抗局面,已將最叫囂的「戰狼」外交官趙立堅調離到外交部負責邊界和海洋事務副司長。對趙立堅的調職,專家和學者認為他是被邊緣化,且秦剛可能是幕後推手。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中國和亞洲問題學者何瑞恩(Ryan Hass)認為,趙立堅被調離發言人職務是因為秦剛新任外交部長。何瑞恩在推特上寫道:「秦剛花費了過去一年半時間清理趙立堅製造出的外交爛攤子。看起來秦剛將以他的領導調子,在未來幾年裏降低(北京)和美國以及其它國家的緊張程度。調走趙立堅可能是為這場努力的『首付』。」

中共對俄羅斯的政策也發生了細微變化,新任中共外交部長秦剛9日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通話中,提出新版中俄關係政策,即「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三不」原則,拋棄以往的「三無」原則:中俄合作無止境、無禁區、無上限。

秦剛在卸任駐美大使時,在推特上留言說,要「努力做中美之間溝通的橋樑和紐帶,致力於探索中美之間正確的相處之道」。

這一切似乎都預示著中共外交在放軟?專家們有不一樣的解讀。

專家:中共玩兩面派手法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主任鄭欽模告訴《大紀元》,「最近的諸多動作,似乎顯示中共正在採取兩面手法,希望利用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矛盾謀取利益。」

「目前仍看不出習近平會有調整中俄關係的意圖,一來中共希望能挾俄羅斯來向歐盟要脅,因此仍需要維持與俄羅斯的準聯盟關係;二來俄羅斯仍是中國(中共)在面對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經濟、科技、戰略圍堵時的主要盟友;一旦俄羅斯戰敗,中共將成為西方的頭號對手,因此維持目前的中俄關係,在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玩兩手策略,是目前比較符合中共的做法。」

加拿大約克大學教授沈榮欽(Jung-Chin Shen)認為,習近平目前的做法大概是把軍事和經濟分開,很明顯在玩兩手策略。一方面,中國跟俄國的經濟來往,可以說是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另一方面,一些歐洲人認為跟中國更密切的經濟往來,可以降低中國(中共)對俄羅斯的支持,從而減緩對歐洲的威脅。在這件事情上,中國(中共)的確是打了俄羅斯牌,來拉攏跟歐洲的關係。

美國去年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IRA),對美國制的產品進行補貼,比如對電動車的補貼只給在美企業,這令歐盟擔心歐洲產業外移,也使大西洋兩岸出現裂痕。

沈榮欽認為,「當歐盟因拜登政府的《降低通脹法》使得大西洋兩岸產生齟齬時,中國(中共)見縫插針,獲取外交利益,並增進與歐盟的經貿往來。」

圖為秦剛資料照。(China Photos/Getty Image)
圖為秦剛資料照。(China Photos/Getty Image)

對於秦剛的任命,新加坡管理大學高樹超副教授在推特上寫道,「對於那些認為秦剛的任命,表明(中共)外交軟化姿態的人來說,只要看看他的頭兩個星期就知道了。中國(中共)已經終止了對南韓和日本的簽證,並以類似日本二戰時的手法威脅澳洲。戰狼並沒有消失,只是越來越年輕。」

《華爾街日報》報道說,秦剛是習近平推行的強硬外交策略的主要支持者,與秦剛打過交道的人認為,與其他擁有戰狼精神的外交官相比,秦剛在運用強硬手段時顯得更加圓滑和細緻。

中共會繼續哄騙、欺凌、施壓 但會裝得更禮貌一點

沈榮欽表示,「習近平在最近這段期間所展示的是跟世界各國比較友好的態度。但是我想說,在本質上是不會變的,不過做法上,當然會有一些調整。」

他表示,從習近平的成長經歷、他過去的行為來看,本質上他還是採取那套共產主義鬥爭為主的意識形態,尤其在強化權力上,他是絕對不會放鬆的。但是在手段上,習近平最近做了一些比較寬鬆政策的表態。

對於《金融時報》的報道,馬修斯亞洲基金的投資策略師(Andy Rothman評論說,這是在中共經歷了近年來的國家主義傾向後,北京的經濟政策制定將回歸「實用主義」。

鄭欽模認為,在結束三年的動態清零封控政策之後,西方許多人似乎對中共有些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中共將回歸「實用主義」的改革開放政策。對此他有不太一樣的觀點:

一是造成中共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是習。習為了打擊政敵鞏固權力,不惜摧毀電子商務、教培產業等民營企業,疫情封控只是加速經濟衰退。

二是戰狼外交。習當局讓中國人接受「東昇西降」「中國可以平視世界」這些假象,目的仍是為習的極權製造藉口。

三是習近平雖然已經在二十大完成三連任,但習家軍全面上位,恐將使反習勢力群起反抗,這將使黨內鬥爭更加激烈。在這樣的背景下,習當局恐將更加強對內部政治、經濟、社會等面向的控制,最近對馬雲的處理及傅政華的電視認罪,似乎都證實了這個趨勢。

趙立堅資料照。(Greg Baker/AFP via Getty Images)
趙立堅資料照。(Greg Baker/AFP via Getty Images)

一些外交政策分析人士也表示,這些只代表了北京的戰術轉變,而不是完全偏離習近平的風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中國外交政策的助理教授Dylan Loh說:「從戰略上講,它們仍然會盡其所能地哄騙、欺凌、施壓,但可能會裝得更禮貌一點。」

中共外交戰狼風格未有本質改變的一個實例,是中共1月10日宣布暫停向南韓和日本公民發放短期簽證,以回應這些國家為遏制COVID-19的傳播而對來自中國的旅客實施邊境防疫措施。日本和南韓政府均指控中共此舉屬於政治性的,和COVID無關。

歐洲不會再對中共抱有幻想

儘管中共大舉向世界展開魅力攻勢,但歐中關係可能只是經濟層面上的,歐洲對中共已有清醒認識,不會再對中共抱有幻想。

美國諮詢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中國業務部的執行編輯、德國馬歇爾基金會(MGF)高級訪問學者Noah Barkin撰文說,中共正在對歐洲進行新一輪的魅力攻勢。在2022年的最後幾周裏,中共新任駐歐盟大使傅聰熱情洋溢地通過一系列會議、採訪、推特和專欄文章,向布魯塞爾保證,中共政府致力於改善關係。

但與Barkin交談過的歐洲外交官中,沒有一個人說中共在實質性問題上表現出讓步的傾向。「他們(中共)已經調整了他們的言辭,這是毫無疑問的」,一位歐盟高級外交官告訴Barkin,「但中國(中共)會在對我們很重要的問題上真正採取行動嗎?這就是2023年的大問題。」

這位外交官談到了歐洲已經清醒,不再抱有過去的幻想,「沒有人再相信中國(中共)的雙贏宣傳」。他說,「中國人(中共)必須認識到,(歐洲)不會再像往常一樣做生意了。但這並不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即一些歐洲國家會對北京新的輕聲細語,解釋為更有意義的東西。」

Barkin還談到了歐洲對台灣問題的立場更加強硬,比如德國教育部長Bettina Stark-Watzinger正在考慮於2023年初訪問台灣,這將是近幾十年來德國部長的首次訪問台灣。一位德國外交官說,「如果你(中共)繼續走對抗的道路,那麼將看到與台灣更多而不是更少的接觸。」

Barkin也了解到,去年11月份朔爾茨在北京與習近平的談話中,非常坦誠地談到了中共入侵台灣對雙邊經濟關係的後果。一位外交官告訴Barkin:「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信息」,「在一個關係到北京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從來沒有一個中國(中共)領導人從德國總理那裏聽到過這樣的話。」

歐洲理事會主席在會見習近平時,也就台灣問題發出了類似的信息。這反映了歐洲大國首都越來越感覺到,台灣的未來對他們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