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個省市近日爆發反對防疫封控的示威,令人再次關注中港兩地長期嚴控疫情,對社會及經濟帶來的損害。雖然香港沒有如中國般「嚴控」,但自從本港實施疫苗通行證後,對無針者的生活有很大影響。本報接觸到兩位一直未有接種疫苗的家人。

適應「無針生活」 女兒無法享學童保健服務

阿晴(化名)一家四口無接種疫苗,她和同住的媽媽曾向「七醫」申請免針紙,但自當局上月初宣布失效後,再無續領的打算。對於港府近期放寬防疫措施,阿晴不以為然,因為她深知日常生活已已大為受「疫苗通行證」影響,要展開「無針」生活—到公園用膳、 多去沙灘等無「疫苗通行證」入場要求的地方等,對她而言還可以適應,即使外出的地點大大受限,都不會長時間留在家中。

阿晴兩名分別就讀小三和小六的女兒,在校內生活並無遇到差別待遇,不過由於她們本身未接種疫苗,無法進入衞生署轄下場所,因此至今無法使用學童健康檢查和牙科服務。

指「表現不達標」解約 質疑公司標準不一

雖然日常生活總有適應的辦法,但在職場上卻面對無力的局面。阿晴原在一家電訊公司擔任中高層職位,當其免針紙在11月失效後,便獲僱主以「表現不達標」為由不予續約,她指公司早於今年1月起已「處理」未打針同事,她質疑公司實質以其不打針作為解僱理據,「個(通知)timing點會咁啱啊?(通知時機那有這麼巧合?)」她後來得知有同事在「復康碼」失效後並無申領免針紙,然而公司卻沒要求該人離職,感到不公平,而她最近求職時,亦因大多空缺有接種要求而無法申請,讓其感灰心。

阿晴相信,香港需要多一年左右才能解除所有防疫限制,要視乎世界衛生組織的決定,不過本港防疫政策一直緊跟大陸,未必可以達至「清零」,復常之日或遙遙無期。談及近日大陸的「白紙革命」示威浪潮,她說保持觀望態度,認為即使中共當局讓步,本港都未必有示威爭取放寬。

「零針」護士轉自僱 無法寄公司通郵

阿J(化名)本為院舍護士,同樣沒有接種和申領免針紙,自當局今年2月起將「疫苗通行證」擴展至所有院舍前已離職, 索性投入自己開設的護理公司工作。 對她而言,日常生活並無太大不便,不過卻因「無針」,無法進入郵政局為公司投寄通郵,以及到運輸署辦理駕駛執照續牌,連之前買下的美容院療程亦無法使用。

她慨嘆,以前可以四處去,可是現在無法在街外用膳,連帶媽媽出外慶祝生日也做不到,「節目、親朋聚會無晒,生活上細節已經Cover晒,可以完全搵到其他辦法(節目、親朋聚會都沒有,生活上細節已經適應了,可以完全找到其他辦法)」,現在的J已經習慣「無針」的另一種生活方式。

批港防疫「婆婆媽媽」

阿J原本以為,本港有望今年內解除防疫措施,但按照目前形勢,恐怕要到明年7月才能解除。阿J批評,本港口說要跟隨中國奉行「清零」政策,在決定防疫措施上「婆婆媽媽」,擔心疫情拖延至3年將會沒完沒了,會害死香港人,「政府放寬得嚟見到數字升咗啲,又會驚返轉頭縮返一啲,咁永遠都搞唔好(政府放寬得來看見確步數字上升,又會害怕起來退縮一點,這麼永遠弄不好)」,她又稱自己擔心經濟還多於病毒。

她質疑本港至今未大幅放寬防疫措施,或與藥廠部分利益有關係,「而家病毒已經變晒種,完全唔會出返第一二代病毒出嚟,你仲叫啲人打呢啲舊疫苗,真係好過份(現在病毒已變了種,政府還叫人去接種舊款疫苗,真的好過份)」。她又認為,即使中國國內爆發 「白紙革命」,中共亦不會放軟手腳,即使民眾給予壓力,所得放寬也會很短暫,而本港防疫政策改動的手腳很慢,相信需很長時間才會跟隨到。

批港府自相矛盾 江玉歡:勿忘零針港人

一直批評防疫措施有礙復常的立法會議員江玉歡,早前(3日)於社交專頁發帖提到臨近年底,民間宴會、酒會等活動陸續恢復,認為這是復常的方向,但對政府一面容許及放寛這類活動,一面卻指感染宗數再上升,不知何時疫症數字才見頂的說法變奇怪。江認為,放寛社交距離措施自然會令宗數上升,當局總不能在放寛前不想後果,「如今一面放寬,一面就叫救命,真令人無所適從」。

江玉歡又指,高官議員先後染疫,休息幾天便上班,即使按照指示打足針也中招,照她看來染疫並非世界末日。「究竟我們是要走復常路定或繼續每天跟感染數字做人?」她說,若決心走復常路,就必須加強醫院設備及人手,不能總是口中說說醫療系統負擔沉重,便能化解問題。又稱復常應是對每位市民一視同仁,切勿忘記不少因自身情況而「零針」的港人。

港府堅持「不收不放」 專家也唱反調

大陸在「白紙革命」浪潮後, 放寬多個省市的防疫措施,不過相比近日單日新增確診個案突破一萬宗的香港,當局表明防疫措施「不放不收」,更不會完全排除日後收緊的可能。

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日前說,雖然目前的病毒即時繁殖率達1.12,數字或會在上升之後逐步回落,大部分感染者以輕症為主,加上現時一線和二線隔離病房的使用率分別只有約一半和三分之一,認為本港醫療系統目前仍可承受,無需再收緊防疫措施。

另外,港大微生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日前在社交平台撰文指,目前感染及重症上升的關係已減弱,但由於住院成為安老院及家中長者確診後的唯一選擇,加上嚴格的出院標準,令醫療系統面臨壓力,帶來相當大的隱性成本。薛達又表示,目前確診反彈不會是最後一波的疫情,當局需弄清楚醫療系統如何持續應對病毒。@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