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欣賞一個人,應當如何讚譽?有一種讚譽,以「鏡」喻人,百代流芳。

在中國古代,鏡子對明君、良臣有著特別的意義。

周武王伐紂後,為警戒自己,在鏡子上銘刻箴言。

梁武帝起兵,臣子向他獻上明鏡,以表誠意。

隋朝高熲功高震主,遭人嫉恨和詆毀,隋文帝又是如何以鏡子評價他的呢?

明鏡伴隨著明君良臣,留下了千秋佳話。

周武王鏡銘「見爾前,必慮爾後」

商朝末年,紂王寵愛妲己,荒淫無道。他聽信妖婦讒言,造「蠆盆」酷刑虐殺股肱良臣,還「敲骨剖胎」殘害黎民,導致天怒人怨,人神共憤。為解萬民之倒懸,救群生之性命,周武王奉天命伐紂,大會天下諸侯,討伐獨夫紂王,終是滅了商朝。

周武王即位三天後,召見了士大夫,向他們詢問有哪些良好的箴言,可以留給後世子孫。姜子牙說:「在上古遺作《丹書》中就有。大王想要聽,需要先齋戒。」

武王齋戒三日後,穿戴著正式的冠冕大禮服,恭敬地聽姜子牙宣讀上古箴言。武王聽罷《丹書》,內心既震撼又警醒。於是退朝後,親自御書警戒格言。他宮室內每個角落都刻上自警銘文。

「見爾前,必慮爾後」就刻在鏡子上。意在告誡自己不要只看到眼前的權勢風光,還要考慮到江山社稷,後代子孫的長遠福祉。

周武王照鏡子,不僅為了修整儀表,還通過鏡子自警自戒,為周朝的長遠留下鏡鑒。

《南史》故事 獻明鏡表心地

南北朝時期,南齊王珍國(公元5世紀~515年,字:德重),擔任南譙太守,治理地方頗有才能,名聲也很不錯。當時郡內百姓苦於饑荒,王珍國賑濟穀米,散發財物,救濟窮困的百姓。齊高帝蕭道成(公元427年~482年)親寫御書,下詔說:「愛卿愛護百姓救助國家,這非常符合我的心意。」

齊明帝駕崩後,繼任者「東昏侯」蕭寶卷暴虐無道,引起天怒人怨。梁武帝起兵攻入首都建康。東昏侯召回王珍國,令他出城,駐紮在朱雀門,但後來他被王茂打敗。王珍國密遣郗纂捧著一面明鏡獻給梁武帝,以表心地光明、磊落之誠意。梁武帝以斷金為信回報他。

當時衛尉張稷總領大軍,王珍國密交張稷心腹張齊,與張稷相約結盟。到了十二月丙寅日早晨,王珍國帶領張稷來到衛尉府,領兵從雲龍門入宮,在內殿殺了東昏侯。此後,他和張稷、尚書僕射王亮等人在西鐘下,派中書舍人裴長穆歸順了梁武帝。

一天,宮中舉行盛宴,梁武帝問王珍國:「愛卿,昔日你送來的明鏡,如今我還保存著。昔日我送你的黃金是否還在?」王珍國回奏說:「臣將黃金鄭重地放在了手肘後,不敢有所閃失。」

獨孤公如明鏡 越磨越皎明

大司馬獨孤信(西魏、北周時期名將)引薦高熲父親高賓擔任屬官,並賜高家為「獨孤氏」。所以高熲,也稱「獨孤熲」。此人精明強幹,善於辭令,不僅富有謀略,而且知道運兵作戰之事。楊堅擔任北周靜帝大丞相時,重用高熲任相府司錄(官職,掌總錄眾曹文簿,舉彈善惡)。

開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朝滅陳。晉王楊廣為元帥,高熲任元帥長史,輔佐隋文帝完成南北一統。滅了陳國後,高熲自知功高震主,不僅禮讓功勳,也想辭去職務,避開權勢,起初文帝並未同意。因高熲一再堅持辭讓,為了成全他的好意,文帝只是解除了他的僕射職務。但不久之後,讓他官復原職,仍舊擔任朝廷要職。

隋文帝重用高熲,引起衛右將軍龐晃,以及將軍盧賁等人的妒嫉。他們在文帝面前搬弄是非,詆毀高熲。隋文帝震怒,疏遠並罷黜了龐、盧等毀謗高熲的人。

一天,文帝對高熲說:「獨孤公猶如一面鏡子,每次遭到磨礪,越發皎潔,變得更加明亮。」兩人君明臣賢,為後世留下一段佳話。

「此人,人之水鏡也,見之若披雲霧覩青天。」——《世說新語‧賞譽》

衛伯玉(唐朝軍將)擔任尚書令時,一次他聽見樂廣和名士們淋漓酣暢地談論著,內心著實感到驚訝。他對樂廣說:「自從昔日的諸位名士去世以來,我常擔心清談快要絕跡了。如今竟然從您這裏聽到了這番清談妙論!」

於是衛伯玉令自家子弟去拜訪樂廣,說:「此人,人之水鏡也,見之若披雲霧覩(睹)青天。」在他的心目中,認為樂廣像是能照出人們品行優劣、人生得失的一面水鏡。能見到他,就像撥開雲霧看見青天一樣,讓心思清明。

水鏡,猶如明鏡,能清晰地映照出人和事物的本貌。後世常以水鏡比喻能洞見事物之人。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傳》

唐朝名臣魏徵原本是「隱太子」李建成的親信。李世民還是秦王時,屢建功業,威震四海,成為天下民心所向。魏徵曾建議太子儘早定策,有所圖謀。後來「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兵敗。秦王李世民胸懷仁厚,器重魏徵有經世之才,並未與他多做計較。

秦王登基後,是為唐太宗。此後,魏徵與太宗相處了十七年,一位是以直言進諫著稱,一位是以虛懷納諫譽滿千秋。有時魏徵犯顏直諫,忤逆天子聖顏。事後,唐太宗依然從善如流,採納他的勸諫,大加恩賞,並接連提拔魏徵,讓他參與朝政。這一君臣之義,在史上頗為罕見。

大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去世後,「太宗登苑西樓,望喪而哭,詔百官送出郊外。帝親制碑文,並為書石。其後追思不已,賜其實封九百戶。」

唐太宗追思賢臣,不僅親制碑文,又下詔賜封。每當臨朝聽政時,太宗對侍臣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為防自己犯下過錯,唐太宗一直器重這三面明鏡。但自從魏徵去世後,太宗說他失去了一面鏡子,為此慨嘆感傷。太宗以明鏡讚譽魏徵,或許這是歷代賢臣中享有的最大哀榮,最高的美譽吧!◇

唐·雲龍紋菱花鏡。(台北故宮博物院)
唐·雲龍紋菱花鏡。(台北故宮博物院)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