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期選舉進行得如火如荼,當地人手中拿著選票,於共和黨與民主黨之間,選出更能代表自己政治意向或經濟模式的黨派。

美國百年內兩黨不斷交替,除了依靠人民與企業家的創意和努力,其得以比世界各國發展距離愈拉愈遠的另一重要原因,乃它們互相能夠起到監察作用,並得以於每當發生金融危機與政策錯誤時,兩黨在討論(更多是激烈辯論)後得以綜合意見、平衡各方利害關係,那怕在爭拗時如何水火不容,改善方法後再踏步向前。

每隔數年,該國的富豪榜更是推陳出新,商界極具後浪推前浪的更新活力。本文以純粹經濟角度,討論一下兩黨的經濟核心模式。

兩大主要政策差別

美國不少支持紅營或藍營的分析師在漫長的一段時間裏,針鋒相對,搶在前頭為自己的一套理論辯解。其實,筆者覺得「劍是死物,人才是活的」,適時亮出恰當的策略方有利於長足發展。

首先,比較一下雙方陣營對經濟發展的理念。民主黨主要紮根在中、低收入人士,政策直接惠及打工族;強調降低貧富差距,將有助整體經濟發展,理由是低收入人士的消費比例較易高出儲蓄與投資,可起即時刺激商務活動作用。

共和黨的做法乃透過向企業徵收低稅款,騰出資源空間讓商家多聘請員工,繼而提升需求與刺激整體經濟向上。紅營此招表面上是利商,而實際上所有願意工作的人均可受惠。

那麼,對於自由市場的觀點,雙方又持甚麼態度?共和黨在這方面,採取非常簡單的方法,認為政府干預愈少愈好,市場將自動調節,萬物供求會因應市況而調改,繼而修補經濟裂縫。

相反,民主黨認為政府於判斷形勢後可以出手,如在經濟衰退時利用開支來刺激需求,實踐凱恩斯主義經濟學(Keynesian economics)。

問題關鍵是,到底那一個模式對經濟發展更能起到正面作用?實際上,研究員亦難以作出絕對的結論,因為兩黨不斷交接,紅、藍政策在成千上萬的範疇錯綜交疊,正如拜登(民主黨)的對華貿易政策,乃源自特朗普(共和黨)的決定。

與此同時,如當時經濟狀況、打仗、疫情與前任總統政策等,都可以於很大程度上影響數據上表現。

跳出原定模式例子

據《The Balance》計算,撇開大蕭條、二戰與疫爆(首年)時期,過去13個美國總統於任期的GDP增長平均值為民主黨錄3.6%(6位:包括甘迺迪、克林頓等)、共和黨2.8%(7位:包括老布殊、小布殊等)。若然以最近兩位總統比較,即得出奧巴馬的1.7%、特朗普的2.6%。

上文提及的紅、藍經濟理念,往往在候選人登上總統位置後,可發現他們並不一定完全跟隨該黨的核心模式,最少從近代總統施政可以體察。

如在次按危機、金融海嘯爆發之際,當時道指已累挫30%,共和黨小布殊在位,其財長Henry Paulson推出規模前所未有的7,000億美元龐大救市措施,志在穩定市場。然而,別忘了「政府應干預市場」論乃民主黨的策略,但共和黨卻用上了。

另一邊廂,奧巴馬政府亦跟商家關係變得密切,而特朗普政府也為了當地勞工築起商業堡壘等。這裏並不聚焦這些舉動的利弊得失,唯點出兩黨偏離其根本經濟模式的例子。其實,如上文提及,因時制宜不一定是壞事,政策最緊要是有效。

不過,據奧巴馬的「擴充政府角色」與特朗普的「大刀闊斧削減公司稅」,此均為倆人標誌性經濟政策,皆符合各自藍、紅特性,唯擴張政府角色部份有發生在經濟衰退以外的時段。◇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