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11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的峇里島會面。中美在會後發布的新聞稿再次各說各話。

台灣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宋國誠教授和旅美經濟學者鄭旭光,11月15日分別對大紀元分析習拜會結果。他們認為,會談並未達成實質共識,是兩個老熟人在演戲給全世界看,而中共不誠實的新聞通稿,是借習拜會做大內宣愚民。

中共借習拜會做愚民內宣

習拜會後,中美雙方發出的聲明內容大不相同。新華社通稿用八大段單獨敘述習近平的發言,而對拜登的講話則刪了一些關鍵內容,在報道拜登的講話時的表述和美方聲明大不相同。

比如,中方的通稿提到拜登在會上說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而美方的聲明只提到拜登在會上闡述了美國的「一中政策」沒有改變。

美國的「一中政策」與中共聲稱對台灣擁有主權的「一中原則」不同,美國的「一中政策」並未接受中共對台灣的主權立場。

宋國誠表示,中共並不是對人民做關於元首峰會的忠實的報道,是當作大內宣誤導大陸的民眾,因為大陸民眾處於封閉的資訊系統,會片面以為中共又爭取到了國際話語權、習近平爭取了中美關係的歷史主導權等等。

宋國誠說,中共在國際場合的許多活動,基本不會對國內做真實的報道。即使是在國際社會吃了一些虧,它也會在國內做大獲全勝的宣傳,它實行愚民的政策。

鄭旭光表示,習近平在二十大表面看大獲全勝,但是內傷很嚴重,他用了這種非常的手段、近似政變的手段取勝,在黨內造成的離心是非常厲害的,所以他現在急需用一些行動來挽回人心。 還有他搞動態清零防疫也不得人心,所以最近推出20條優化措施,實際上就是「動態躺平」。

中共二十大上,習近平成功連任,政治局進入大量親習官員,而團派被「團滅」,李克強和汪洋退任常委,入常熱門人選胡春華未進入政治局。閉幕日當天,前黨魁胡錦濤被強行「送」出會場,引發國際轟動。另外,中共嚴厲的「動態清零」防疫引發民怨沸騰,在二十大前,北京四通橋有人掛出反清零和罷免習的橫幅標語。

鄭旭光說,習近平現在需要各種國際活動來出口轉內銷,來影響他在黨內的人氣。因為他對胡錦濤的做法,在黨內大失人心,是無可挽回的事情。另外,習應該還希望美國認可他的第三連任,所以拜登一開始就說祝賀習當選中共總書記。「因為從江澤民開始到胡錦濤,他們(當政)都是希望得到美國政府認可的。這對他在中共黨的系統的合法性有很大用處。」

不敢提反對霸權 習近平認慫?

據中方聲明,習近平還稱中國從來不尋求改變現有國際秩序,不干涉美國內政,無意挑戰和取代美國。

鄭旭光認為,習近平這話比較詭異。「實際上他過去和普京一直要改變現有的國際秩序。普京追求雅爾塔秩序,就是(當年)強大的蘇聯的地位,而中國是要反對甚麼霸權,這一次習近平明確表達說中國從來不尋求改變現有秩序,當然是個假話,但是這也算是示弱。」

鄭旭光說,習說無意挑戰和取代美國,還說了「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這有一點井水不犯河水的意思。

鄭旭光說,「習近平應該也是因時勢所迫,他不能像過去那樣志得意滿,說反對霸權主義,因為中國的軍力比俄羅斯差遠了,俄羅斯(對烏克蘭)仗打成這樣,他看著也害怕。 」

習拜會各說各話 中美紅線交疊成爆點

白宮發布的通稿強調,在台灣問題上,拜登警告習近平,美方「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還警告說,美國也反對中共對台灣的「脅迫性和日益侵略性」的行動,這些行動破壞了台灣海峽兩岸和更廣泛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並危及全球繁榮。

中共外交部的通稿則絲毫不提美方的警告,而是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中共)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是中國(中共)的內政。希望美方言行一致,恪守一個中國政策。

宋國城表示,這次會面後,最大的關鍵是看會後是否落實雙方所做出的一些承諾。雙方即使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和紅線,但是這些紅線都是涉及到一些不可退讓的關鍵利益。這些紅線並不是各自劃一條線,彼此保持距離,而是根本就交疊在一起,它是中美之間一個最敏感的部份。「所以我認為,與其說它是紅線,不如說它是一個爆點。」

宋國誠認為,會後雙方的新聞稿出現各說各話的局面,中共方面非常的嚴重,它是完全根據符合自己的利益,就說自己想要的說法來表述會談結果。當會談雙方都回到自己的國家之後,還是會依照過去的路徑來繼續往前推動。「所以這次會議並沒有任何實質性和建設性的一個結論,只是雙方表明自己一個堅定的立場而已。」

鄭旭光認為,作為習近平來說,表面上對台灣的調子越來越高,但某種程度上也相當於是求饒,他是說「你在台灣問題上千萬不要讓我為難」。

他認為現在中美都在互相摸底,台海暫時不會有事,但是甚麼時候美國可能鬆懈的話,對中共是機會。

貿易科技問題 中共倒打一耙?

在經濟層面,中方聲明強調了貿易和科技問題:習近平在習拜會上說,打貿易戰、科技戰,人為「築牆設壘」,強推「脫鉤斷鏈」,完全違反市場經濟原則,破壞國際貿易規則,只會損人不利己,「我們反對把經貿科技交流政治化、武器化」。

美方的聲明則強調,拜登總統提出了美方持續關注中國(中共)非市場經濟的做法,這些做法損害了美國工人和家庭以及世界各地的工人和家庭(的利益)。

宋國誠認為,中共方面使用了一貫的「倒果為因」的做法,倒打一耙。

「它不去檢討過去這麼多年來利用世貿組織如何對美國進行不公平的貿易,在美國竊取智慧產權,偷竊人家的科技機密等等,不去做自我糾錯,只是要求美國不能夠對我進行貿易制裁或者是科技領域的限制,這不是一個誠信解決雙方分歧的態度。中共經常是倒果為因,指責別人,不思考所產生的衝突和矛盾的原因是甚麼。」

宋國誠認為,美國還是會繼續觀察中共有沒有改善對於美國的不公平貿易等作為,來決定是否對中共施加經濟壓力,就像美方聲明所說的對「中國(中共)非市場經濟的做法」持續關注。

他說,「我認為,即使是在經貿問題的領域,中美之間也不會得到任何的共識,更不可能有一些建設性的結論。」

鄭旭光表示,習近平最近確實很難受,因為中共晶片科技被制裁。而習近平一心想要的就是科技升級,現在等於科技升級給封殺,所以看起來他也在示弱。

「他說的寬廣地球容納得下中美各自發展,也是有一點示弱的感覺。因為過去講『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感覺就是要跟美國(競爭)控制太平洋。現在說地球足夠大,就是說我不在太平洋跟你較勁了,我去歐亞大陸行不行,我去中亞行不行,我去非洲行不行?」

制度衝突是核心 習近平僵硬立場沒有變
中方的聲明強調了習近平回應美方有關「民主對抗威權」的說法。習近平說,美國有美國式民主,中國有中國式民主,都符合各自的國情。中美相處很重要一條就是承認這種不同。

美方聲明中並沒有相關陳述。

宋國誠認為,從中共官方的表述可以看出,習近平對美國的敵意沒有絲毫的改變或鬆動,這是他一貫以來的僵硬立場。而正因為他這種僵硬的立場,使中美關係落到這種地步。

「所以我認為這個會議就是相見其實不如不見了。見了也許大家客套一番,但實際上並不能夠結構性地改善中美之間的矛盾關係。最重要的理由就是習近平絲毫沒有改變立場,認為所有中美關係的摩擦和倒退都是美國造成的。如果始終抱著這樣的態度,你跟任何一個國家進行多少次的峰會都不可能改善外交關係。」

鄭旭光認為,中美核心衝突就是制度。這些年大家認為中共是一個威權政治,實際上它不是,因為威權政治也有民間社會的,過去的法西斯政權都有民間社會,中國的民間社會不允許發育,也沒有甚麼教會之類,都是黨控制。它是一個極權型態。

鄭旭光說,中美意識形態、政治體制相差太大,隨時可能會劇烈衝突。中共最近修訂《立法法》,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拿掉,就是非常危險的信號。還有中共黨章強調以按勞分配為主體,都說明中共是反市場經濟的。

布林肯將訪華

白宮還透露國務卿布林肯預計2023年初訪華,雙方正在努力安排。

鄭旭光說,美國政治相對比較透明,很多情報通過公開的報章就能得到,但是中國是封閉的一種態勢。所以美方急切地需要了解中國內部的狀況,布林肯要儘快訪華,除了外交層面,中美雙方在財經等各政府部門也會有接觸和對話。

「作為拜登政府來講,他們需要迅速地了解二十大的這個新班子他們未來的動向。同時也不希望中國把門關上,因為關上以後是非常危險的。像蘇聯那樣主動關門的話,也需要保持溝通機制。」

宋國誠則表示,預定中的布林肯訪華是一種防範性、消極性的外交作為,而不是主動去改善中美之間的關係。

「兩個老熟人演戲給全世界看」

中方的聲明提到,拜登在會上表示,美國尊重中國的體制,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但白宮的聲明中沒有提到中國體制問題。

鄭旭光表示,過去美國支持中國融入國際經濟秩序,支持中國發展,那是因為有和平演變戰略。現在拜登表達說尊重中國的體制,不尋求改變,就是說不會支持你發展,不尋求改變就是放棄你了。只是想知道你哪些地方會不能忍受,把你的底線找出來。

鄭旭光說,中共新華社講了拜登的種種「承諾」,顯然都是中方要求拜登背書。但拜登和習近平這兩個「老熟人」都是在演戲給全世界看。比如中共說美方無意圍堵中共,但美國的印太戰略就是要圍堵中共。#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