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政策研究網絡昨日(28日)舉辦研討會,多名與會的業界人士和學者提到,香港製造的中藥具有品牌優勢,但目前香港醫療界以西醫主導,西醫管理制度不利於中藥發展。

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透過視像發言表示,政府將成立中醫藥處,興建政府中藥檢測中心,推動中藥標準化和國際化。政府亦設置基金,為中醫藥界提供進修資助,資助製造商、批發商及零售商購置器械等。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鄭宏泰表示,香港中藥發展有很多優勢,包括人才多、資訊自由、檢測標準受國際認可等,而香港製造的中藥更是有口皆碑,尤其受到自由行旅客的青睞。但香港中藥產業也面臨很多問題,市場規模小,藥材資源欠缺,香港中藥進入中國大陸困難重重,而近年香港對於大陸中藥出口海外的中介功能也下降。他指出,雖然政府近期推出了多項支持中藥發展的政策,但仍有落差,問題包括管理體系以西醫為主,中成藥註冊用西醫標準,以及政府資助金額與中藥開發註冊的投資額相比過小等。

現代化中醫藥國際基金主席楊國晉指,香港有很多中醫藥人才,但是受限於市場小,潛能未能發揮。他也提到,該會在2002年起舉辦中藥展覽會,但是因為受到《中醫藥條例》通過的影響,要求藥物在香港註冊才能展出,因此參展商數量大幅減少而被迫中止。

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科技工程及健康學部副主任及事務教授方玉輝說,目前香港的醫療體系以西醫為主,用西醫模式管理中醫滯礙中醫藥發展。他認為,西醫在香港只有百餘年歷史,而中醫有數千年歷史,歷史就是中藥的證據。

當被問到為何西醫主導的制度對中藥發展不利,方玉輝解釋說,西藥是由生化原料製作,可以標準化統一,而中草藥的原材料是植物,標準化有難度,要用不同眼光看。

對於《施政報告》提出設置「中醫藥發展專員」,方玉輝認為,中醫藥專員的背景應該是中醫師,目前香港有很多中醫藥專業人才,不應再用西醫管理中醫。此外,專員也應對香港中成藥市場、以至中國和國際的市場有認識。

作為一名西醫,方玉輝也建議將中成藥作為西醫的一個科目,從而令西醫認識中藥,可以結合中西醫的優勢醫治病人。

業界指採購與銷售難度大

培力(香港)健康產品有限公司供應鏈總監鄺嘉輝說,從大陸採購中藥材遇到一系列困難,包括難以與國企競爭,將藥材運送回香港的清關時間長等。至於銷售方面,大陸顧客透過電商平台購買香港商品需1至2個月。他建議設置網上平台,方便大陸消費者購買香港中藥產品。

建議設立藥劑師註冊制度

中大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中藥房主管、國際中藥及食品發展聯會主席蕭漢松表示,香港對中醫藥劑師的認識仍然不足,建議加強公眾教育及對從業員的培訓,設立中藥藥劑師及配劑員的註冊或認可制度。他也建議增設中成藥零售商牌照,確保市民用藥安全,並希望政府提供土地供中藥廠設廠,從而改善藥物生產環境。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政策研究網絡召集人張妙清表示,會收集與會人士與各界對中醫藥政策的意見,將向政府提交報告書。@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