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美國最高法院將聽審哈佛和北卡州大學(UNC)歧視亞裔招生案,兩案對「平權法案」提出了法律挑戰,焦點都在「膚色多樣性」。最高法院將選擇支持、限制、還是終結平權法案行動?就看9名大法官如何裁決了。

該案從2014年從地方法院打到最高法院,經歷了漫長較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畢竟,作為美國最高級別的聯邦法院,每年接受審理的案件,都是精挑細選、鳳毛麟角的。

據悉,最高法院只用一個上午聽審,不會談很多細節,主要談錄取方式——大學在招生中使用種族來促進多元化,是否違憲。

此前四十多年來,最高法院曾判決過三個不同的大學招生案,都確認在招生中對種族的有限考慮合乎憲法。哈佛律師團隊月前向最高院提交的簡報中,再次強調追求學生群體多樣性的宗旨,並援引最高院過去的裁決來維護這種做法,說「這些裁決在當時是正確的,在今天仍然正確。」

紐約州總檢長詹樂霞(Letitia James)月前也聯合二十多個州的總檢長提交簡報,強調「多樣性」的重要,說大學生多樣將導致勞動力多樣。

「多樣性」是政府、政客、大公司和高校現在常常掛在嘴邊的名詞,似乎「多樣性」是一個通往成功的魔法符咒。那麼,多樣性到底意味著甚麼?膚色/族裔多樣性、思想的多樣性、勞動力多樣性之間,存在必然關係嗎?《大紀元時報》採訪了三名亞裔社區人士,下面是他們的分析。

哈佛校報數據 新生左傾多

紐約同源會創會會長陳慧華說,大學校園確實需要思想的多樣性,有助於學術探討,尤其是理工科(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但追求學術卓越,不是依靠膚色的多樣性,而是靠實現強有力的思想交流。

「現在大學基於種族錄取的理由是,不同種族的多樣性將有助於思維的多樣性。但事實證明,這不是真的。」陳慧華引用哈佛大學校報The Harvard Crimson最近對2025屆新生的調查結果說:

72.4%的新生認為自己是「進步」的,溫和派僅居18.6%,保守派更少,「有點保守」與「非常保守(1.4%)」加起來,只佔8.6%。「這告訴你,思維的多樣性不存在。」

此外,College Pulse、個人教育權利基金會(FIRE)和RealClearEducation在2021年對37,104名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超過80%的學生報告有某種程度的自我審查,「因為他們害怕被取消(指取消文化,被孤立或排斥),那麼,思維的多樣化在哪裏?」陳慧華說。

中小學教育系統出問題 惡果初現

但多樣性已經成為時代的口頭禪,你到處都能聽到。如果說,大學視「多樣性」為其教學使命的一部份,認為膚色能帶來不同的視角和解決科研難題的關鍵,那為何紐約市從幼兒園到特殊高中,仍在學知識階段,也都把學生的族裔身份當成很重要的東西?

「他們一直在說,我們要取消學校的種族隔離,可是人們真正感興趣的是能教育孩子的好學校。」陳慧華說,中小學熱衷「社會正義」,把很多時間花在種族、政治和種族教育上,孩子們學不到基本的閱讀、寫作和算術,導致她認識的許多亞裔朋友,已經離開了這個系統,「他們把孩子送到教會學校,或者離開了紐約市」。

我們的教育系統出問題,學生在學校裏不好好讀書,其惡果已經見得到。

紐約同源會的李先生(George Lee)讓記者看一條名為「Z世代無法回答最基本的問題」的油管影片:博主在紐約時代廣場採訪的一批Z世代(也稱千禧寶寶),不知道3x3x3等於多少、半小時是多少分鐘,也答不出美國有多少個州,但他們對娛樂界名人瞭如指掌。

該影片自今年7月底上傳油管後,現有近300萬播放量和近5萬評論,許多人留言為這些年輕人感到悲哀,感嘆他們「除了一些自由派的教條外,對美國歷史一無所知」,「正是這些人想重寫憲法,以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

思維的多樣性和思想質量

陳慧華說,「大學要保持思維的多樣性,就必須回到思維上、開放思想,而不是根據意識形態或種族(招人)。你在不同的領域尋找擅長質疑的人,你會有更多的思想多樣性。」

相對於大學,「那麼從幼兒園到K12,你要做的就是灌輸技能和知識。基於事實,學習如何進行邏輯推理,並開始培訓辯論技巧」。李先生說,當他與來自左派的人進行辯論時,他常常發現,只要不跟著對方的節拍走,對方就開始罵他,「換句話說,他們不會爭論、只會辱罵,因為他們沒有推理的能力」。

李先生:「所以教邏輯學和邏輯思維非常重要,但他們不這樣做。他們通過情感教育,討論如何富有同情心。他們現在強調生活經驗,而生活經驗在爭論中發揮作用的方式是,如果你和別人爭論,對方說『我是黑人,所以你必須閉嘴。』於是,你就得不到知識或觀點的多樣性。你只是得到膚色的多樣性。」

李先生說,這就是問題所在,「這就是我們的思想質量下降的方式。理性也被說成白人至上主義,種族正在成為評判一切的主要標準。」

職場並非多元化

亞美法律援助處等121家左派亞裔組織月前也向最高院提交了一份意見書,支持哈佛大學的招生政策,聲稱「亞裔受益於平權法案,所有學生都受益於平權行動培養的多樣化群體。」

李先生說,他可以肯定部份亞裔仍然是校園多元化的犧牲品,「平權行動肯定會幫助某些亞裔,而犧牲其他亞裔的利益,例如,眾所周知,緬甸亞裔不如中國亞裔讀書好。」

他說,他其實不喜歡把人按種族劃分,並從中得出結論。因為黑人也有學習努力的,亞裔也有懶惰的。他主張擇優錄取,所有人無需在乎種族身份。

對於州總檢察長所說的「大學生多樣將導致(職場)勞動力多樣化」,李先生反駁說,如果要談勞動力多元化,那為甚麼覺醒主義者對籃球聯賽 NBA等職業運動一字不提?NBA沒有膚色多元化,年薪酬平均數百萬美元,甚至比華爾街金融界還要高,「由此可知覺醒主義者並不是真的要職場多元化。」

還有一個問題,「NBA球員若搞種族平均,最多讓你看一場糟糕的比賽,無傷大雅,然而,對多樣性的痴迷若延伸到醫院,一個糟糕的醫生卻可以殺死你。」

現在,人們吃個飯也要講究多樣性,主張攝取多彩食材的「彩虹飲食法」風靡歐美。李先生笑說,相信大多數人看重的還是食物的營養、質量和新鮮度,而非把顏色排第一。

膚色多樣不能保證觀點多樣 平權法受挑戰

如果種族多樣性不能保證更大的觀點多樣性,進而增加對不同意見的容忍度,那麼基於種族的錄取政策及平權行動,或失去立足點。

自2014年起一直支持原告起訴哈佛的美國亞裔教育聯盟(AACE)主席趙宇空說,首先,「大學的膚色多元化不一定導致思想多元化,因為美國現在的大學都是禁止思想保守派,都在傳播左派的自由思想。」

其次,「從AACE的角度看,我們支持大學從種族的角度多元化,但問題的癥結不是大學錄取,而是很多、尤其是民主黨管理的城市無力解決黑人和西語裔社區中小學成績落後的根本原因,如家庭破裂、犯罪率高、吸毒率高和教師工會吃大鍋飯,公立學校教學質量下跌劇烈,所以他們把我們的亞裔孩子當成替罪羊,在錄取的時候進行限制、進行種族配額。」

他說,美國第十四修正案和1964年《民權法》的平等保護條款,禁止接受聯邦資金的公立和私立大學基於種族、膚色和民族血統進行歧視,意味著他們不能因為種族因素歧視亞裔。

但哈佛大學法律團隊月前在簡報中說,憲法第14修正案對平等保護的承諾,「並不要求我們忽視一個常識性的現實,即種族是以有意義的方式塑造生活經歷的眾多事物之一。第14修正案的文本或歷史中沒有任何內容表明,大學必須將種族排除在組建最能互相學習的學生群體的眾多因素之外」。

趙宇空對此進行反駁,他援引《紐約時報》有關「即使採取了平權行動,黑人和西班牙裔在頂級大學的代表性比35年前更低」的文章說明,「平權法是一個失敗的政策」。

趙宇空說,亞裔這宗訴訟哈佛的案件,正是為了實現馬丁‧路德‧金博士在「我有一個夢想」中,不以膚色取人的「色盲」社會的目標。#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