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原來這一屆政府上任已經接近一百日。從一開始,大家對這個班子已經不看好,以一個紀律部隊出身的人擔任特區政府的首掌,首先已經與一個國際城市及國際金融中心的身份不匹配。

李家超此人在擔任副保安局長那五年,沒有多少人認識,因為他根本沒有甚麼表現。到上屆政府時,他出任了保安局長,在2019年「送中條例」修例事件中的表現,只可以說是慘不忍睹。

因而在多次大遊行中,「李家超下台」成為了群眾叫得最響亮的第二句口號。但這樣的表現,不但不會受到懲罰,不但沒有下台,最後還要接任做了一年政務司長,成為政府的第二把手。

連林鄭月娥任滿之前,都公開揶揄他,暗示有沒有他都是一樣。這樣的能力,這樣的表現,竟然成為特首選舉唯一得到北京支持的人選,還高票當選,可見北京用人的準則,根本就是與民為敵。

那個選舉委員會、選舉方法、選舉安排,嚴格講全都是做假,根本就不是具合理代表性的一個選舉。

李家超在那場只如做戲的選舉過程中,表現也是有目共睹地窩囊,語文能力令人不敢恭維,甚至連思維觀念都顯然混亂不堪。

到他上之後,任用的班子中由幾個紀律部隊背景的出任特區政府的重要崗位,包括政務司長、副政務司長、保安局長、廉政專員,加上在此之前已經獲委任成為公務員學院院長的,都是警察出身。

這種人事安排,顯然已經把香港政府變成一個警察政府,說香港已經變成了一個了「警察社會」絕對不是誇大。而特區政府的表現,特區警隊的專橫表現,也充分突顯了警察社會的性質。

除此之外,整個管治班子的組成也令人搖頭嘆息。有很多位成員根本不為人所知,看不出他們有什麼資歷及能力可以領導香港,顯然只是北京早就安插在香港不同領域的一些備用人選而已。

管治班子也引入了一批所謂傳媒人,說要利用傳媒人的公關能力及談說技巧去提升特區政府對外宣傳工作及公關質量。

這不是這一屆政府才講,但以前引入的傳媒人,都是在主流媒體工作過,有表現,也曾經主理過一些重要的節目,製作過一些令人有印象的報道。

但現屆政府的那批所謂傳媒人,主要是來自喉舌傳媒,名字不為人知之外,也沒有任何可以宣示予人的亮麗工作往績。

這一切,都預示了這一屆政府難以有什麼作為,更遑論要改善香港的施政了。這樣的班子,要令香港社會平靜下來也不容易,因為紀律部隊在過去幾年的表現實在太惡劣,形象實在太差。

更關鍵的是紀律部隊出身的人,跟來自其他部門高級官員不一樣,他們可能整個工作生涯都只是從事紀律部隊的工作。

紀律部隊只是執法部門,不會參與政策制定的工作。在公務員系統中,紀律部隊與其他政策局也沒有什麼直接的交滙,也不會參與其他政策範疇的事務。

所以,跟過往的行政官僚不同,紀律部隊的高層,基本上對所有政策都不會有太深入的認識,沒有處理相關政策工作的經驗。現屆政府卻由這些人去把持香港的施政。

再過去這近一百日,特區政府的表現如何?李家超在競選特首的時候說,要「每日解決一個問題」,那不是應該已經解決了近100個問題嗎?

對政府運作及公共行政無知的人,才會說得出這樣無知的說話,諷刺的是這樣的人就是今天香港的特首。

由他領導下的政府,加上有上面談到的這個政府班子,香港市民根本從一開始就不會有什麼期望。事實也是如此,特區政府的表現也說明了市民確實不應對如此構成的特區政府有期望。

在過去超過三個月裏,特首李家超本人曾經就着主要的政策範疇,包括房屋、教育、醫療、社會福利、勞工政策等等,作出過任何一次令人有印象的、具有政策指向性的談話嗎?

似乎一次都沒有!大家見到的是他與現在這個不成議會的立法會相濡以沫,還要搞一個具有宮闈政治意味的前廳會議,杜絕了傳媒及公眾知道這個政府會如何與立法會內的那一批所謂議員作交易。

這一屆政府幾個月來,可能被人看到處理得最多的,就是與改變抗疫隔離政策相關的工作。但可以看得出,政府的工作及相關的政策轉變,基本上完全由形勢帶動,政府只是被動式的回應。

過程中,甚至出現政府管治班子成員之間互相不對嘴型,也出現了負責相關事務的局長與抗疫專家公開鬥嘴的鬧劇。

如果不是北京轉口風,又不是一些商界大人物看到北京轉口風而順勢向特區政府施壓,可能就不會由嚴格的隔離放寬至3+4,後來再變成 0+3。

現在這個政府,只能以這種所謂及時放寬過時的、甚至對香港構成嚴重經濟損害的抗疫隔離安排,作為特區政府上任近百日的主要政績,又說成是未來改善香港處境的希望所在,可以說是貽笑大方了。

至於香港其他問題呢?持續的移民潮就被說成不算是移民潮,只是正常的人口流動。但大家見到的,是九月開課之後,小學一年級及中學一年級共減少了85班,到九月初還有幾千個教育工作的崗位未被填滿。

醫管局仍然面對嚴重的人手流失及專業服務人員短缺,要從大陸引入人手,還要破壞了香港在相關領域的專業要求,令人對已經是十個茶煲只得六個蓋的醫療服務更難以有信心。

至於所謂重中之重的房屋政策,三個月來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相關的局長也似是什麼都沒有說過。至於社會福利及勞工政策,更似乎是被這個政府遺忘了。至於在特首選舉時曾經被高高舉起的所謂KPI呢?

三個月不算長,但總不應該是如此原地踏步吧?三個月,單是特首個人便從納稅人的荷包支取了超過100萬元的薪酬。

而應該代表民意,對民生政策事務應該特別敏感的立法會議員,為什麼對上面談到的那些現象總是鴉雀無聲?怪不得香港人連他們是誰,叫甚麼名字,都好像已經完全不再在意。

在特區政府說要改善經濟,大談大灣區機遇有幾龐大的時候,樓價持續在下跌,恒生指數跌到11年來的低位,港元匯價持續面對壓力,特區政府面對過千億的赤字,政府財政儲備明年會下降至只足夠維持大概一年的政府總開支。

而特區官員在這個情況下,只能跑到柬埔寨、菲律賓去開拓商機。這就是特區政府上任行將一百日時讓香港市民看到的光榮局面。◇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