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馬可堂白普理幼稚園是非牟利學校,參加了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計劃,上午班的學費全免,全日制的全年10個月共二萬一千多元,另加書簿茶點雜費等約三千多元。學校最多可容納約186名學生,每級全日制的學生數目約為上午班的一倍。

聖馬可堂白普理幼稚園學校外景。(鄺嘉仕提供)
聖馬可堂白普理幼稚園學校外景。(鄺嘉仕提供)

聖馬可堂的創辦,不得不提的是李求恩會吏長,他在1913年成為牧師,1917年成為聖三一堂牧師,1946年被封為香港九龍會吏長,是當時聖公會港澳教區的首位華人會吏長,亦曾任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主席及會長。前三期提及聖公會基福小學的前身,聖公會聖紀文小學天台學校的時代,亦是由李求恩會吏長所倡辦。

聖馬可堂的發展,最早可追溯至1953年,在紅磡鶴園街4號的聖馬可診療所,就是由李求恩會吏長創辦,交由次子李守文醫生主診,當時二樓是診所,三樓則是候診室及佈道所。佈道所在1961年正式更名聖馬可堂,1962年李求恩會吏長逝世,由其剛在1961年成為會吏的長子李守正接任。李守正在1963年成為牧師,1986年成為法政牧師,並在聖馬可堂服務至2006年,接近半個世紀。

聖馬可堂門前立碑紀念創辦人李求恩會吏長服務聖公會50年。(鄺嘉仕提供)
聖馬可堂門前立碑紀念創辦人李求恩會吏長服務聖公會50年。(鄺嘉仕提供)

李守正牧師在1964年開始推行四大計劃,即擴建聖堂(聖馬可堂)、籌辦學校 (在1964年開學的李求恩紀念中學)、設立老人院(在1966年開辦的馬可之家)及醫院(原打算擴建聖馬可診療所),以籌款五百萬元為目標。聖馬可堂在1965年遷往鶴園街12號的地下及二樓,但只屬臨時性,地方仍然不敷應用,較大型的活動如賣物會、堂慶或節日聯歡晚會等,早年會借用就在聖堂旁,上期提及的聖提摩太學校,其後較多使用李求恩紀念中學。

聖馬可堂內部。(鄺嘉仕提供)
聖馬可堂內部。(鄺嘉仕提供)

聖馬可堂在1980年遷往何文田石鼓街現址,並在同年底由時任聖公會白約翰會督祝聖使用,崇拜及大型活動自始可集中在聖堂舉行。聖馬可堂白普理幼稚園在同年9月1日正式開課,由李守正牧師兼任校監。學校佔了建築物3層,共有9個標準課室,每層課室外均有室內遊戲場及地下操場,設施包括兒童舞台、非洲鼓區、科學探索區、模擬活動區及室內單車場等。

聖馬可堂白普理幼稚園學校的室內單車場。(鄺嘉仕提供)
聖馬可堂白普理幼稚園學校的室內單車場。(鄺嘉仕提供)

聖馬可堂白普理幼稚園學校內的活動空間。(鄺嘉仕提供)
聖馬可堂白普理幼稚園學校內的活動空間。(鄺嘉仕提供)

聖馬可堂白普理幼稚園通常在每年的10月,以新生家長導覽等名稱,舉辦以招生為目的開放日,歡迎有興趣報讀的家長預先報名參與。活動除了在教堂內進行學校介紹及報讀幼稚園需要注意的事項外,家長亦會在老師的帶領之下參觀各個課室及各學生的活動空間。而今年的新生家長導覽,將安排在10月29日下午分三節舉行,每節時限為1小時15分。

而在參觀聖馬可堂白普理幼稚園及聖馬可堂期間,除了幼稚園學生所需的活動空間及設施外,亦有獨特的地方可以留意。首先是整個教堂的設計概念,來自一本翻開的聖經。而在大門側掛有3口古銅鐘,據紀錄在1862年已開始於中環畢打街大鐘樓使用,在1913年因擴闊皇后大道中而拆卸,後輾轉由李守文醫生購入,在新堂落成時掛上,寓意聖父,聖子及聖靈三位一體。◇

聖馬可堂白普理幼稚園學校其中一間課室。(鄺嘉仕提供)
聖馬可堂白普理幼稚園學校其中一間課室。(鄺嘉仕提供)

聖馬可堂門前的三口古銅鐘,據紀錄在1862年至1913年間於中環畢打街的大鐘樓使用。(鄺嘉仕提供)
聖馬可堂門前的三口古銅鐘,據紀錄在1862年至1913年間於中環畢打街的大鐘樓使用。(鄺嘉仕提供)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