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隻彩蝶漫天飛舞,為萬花叢續增添色彩,緊密的構圖、濃艷的金彩,為作品增添活力。這是在「2022香港國際瓷畫文化藝術節」中脫穎而出榮獲金獎的彩瓷作品《蝶舞》,設計與繪畫出自香港陶瓷研究會會長廖綺玲之手。自2016年成為香港陶瓷委員會的委員以來,多年來從事藝術工作的廖綺玲感覺自己打開了一道新的大門,接觸到文化各界的彩瓷專家,師從多位彩瓷師傅,從而發展出自己的繪畫風格。

畢業於中文大學藝術系的廖綺玲(Betty),三十多年來都從事藝術教育工作,繪畫在她的生命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過去她對「港彩」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但因她加入香港陶瓷研究會時正有一個香港彩瓷發展研究項目,負責教育推廣的她需要常常探訪不同的老行尊,從而認識到各類廣彩文物。

廖綺玲的彩瓷作品《蝶舞》在「2022香港國際瓷畫文化藝術節」榮獲金獎。(受訪者提供)
廖綺玲的彩瓷作品《蝶舞》在「2022香港國際瓷畫文化藝術節」榮獲金獎。(受訪者提供)

當廖綺玲知曉從「廣彩」發展到「港彩」的歷史後,令她對這個行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入行。她過去創作油畫和版畫等西洋繪畫,這些技能都為她如今創作「港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而可以在瓷器上的彩繪運用自如,在短時間內飛速進步。廖綺玲分享:「簡單的一件廣彩就包含了我們的歷史、文化、科學知識、工藝技巧、民族精神及民間智慧!」

廖綺玲作品《鬥雞圖》。(受訪者提供)
廖綺玲作品《鬥雞圖》。(受訪者提供)

愛上色彩繽紛的瓷繪藝術

「廣彩」是「廣州織金彩瓷」的簡稱,傳承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廣彩」在港盛行一時,不少外商在香港購買廣彩瓷器,大批廣彩人才於1920年代湧入香港,將技藝廣傳開來,甚至融合東西方文化,進一步發展為「港彩」。

廖綺玲作品《白菜圖》。(受訪者提供)
廖綺玲作品《白菜圖》。(受訪者提供)

廖綺玲接觸到瓷繪後,被這一媒介深深吸引:「我認為瓷繪具有多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油畫、水彩、水墨、版畫、以至雕刻上的技法都可以應用在瓷繪上。當作品完成後,作品可以觸摸,細味其意趣,畫面上的光澤和閃爍的色彩,不用特別保存,仍能歷久常新。」她分析,「廣彩」是其中一種瓷繪工藝,其釉料、技法、紋飾及色彩獨具特色。她進一步解釋道:「我覺得廣彩是十分精彩的工藝兼藝術品。它吸引我之處在於它的『豐富』。廣彩色彩鮮艷、器形多種、題材多樣、紋飾複雜、釉料獨特,尤其是技巧方面,它擁有古今、中西、南北的技法,是一種多元共融的藝術。」在創作方面,她認為彩瓷創作給予她很多的選擇及發揮空間,當中她亦體會到匠人那種精益求精的精神,並細味他們精工細琢的成品。

廖綺玲作品《萬花蝴蝶》。(受訪者提供)
廖綺玲作品《萬花蝴蝶》。(受訪者提供)

廖綺玲將自己體會到的彩瓷匠人精益求精的精神,與學生們分享。(受訪者提供)
廖綺玲將自己體會到的彩瓷匠人精益求精的精神,與學生們分享。(受訪者提供)

拜師學藝 感受彩瓷奧妙

最初廖綺玲想去彩瓷的故鄉——江西景德鎭學習,還未成行,就遇到出色的彩瓷師傅李筱文先生,並幸運地得到他安排工作坊教導。後來她走訪本地歷史悠久的粵東瓷廠後,她感慨這裏像一所彩瓷的博物館,琳瑯滿目的瓷器讓她目不暇給,老闆曹志雄先生熱心介紹,譚志雄師傅手繪丶陳星標師傅扱印及大曹太貼花紙,都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之後,粵東瓷廠就成為了她常常拜訪的地方。

隨後她接觸到了更多行業專才,如張錦平、李榮超、許恩福、趙藝明、李溢坡及陳文等師傅,幸獲他們賜教,令她對廣彩的彩料知識及技法有了更深的認識。她特別提到,陶瓷研究會的顧問姚開麒先生是彩瓷的活字典,精通釉料配製及陶瓷製作資料,她從姚先生的身上除了學到很多彩瓷知識,也掌握到不少彩瓷修復及做舊的竅門。

廖綺玲愛上色彩繽紛的瓷繪藝術,師從澳門知名廣彩師傅李溢坡。(受訪者提供)
廖綺玲愛上色彩繽紛的瓷繪藝術,師從澳門知名廣彩師傅李溢坡。(受訪者提供)

廖綺玲愛上色彩繽紛的瓷繪藝術,師從澳門知名廣彩師傅李溢坡。(受訪者提供)
廖綺玲愛上色彩繽紛的瓷繪藝術,師從澳門知名廣彩師傅李溢坡。(受訪者提供)

廖綺玲後來師從澳門知名廣彩師傅李溢坡,其彩瓷廠設在中山三鄉,她就到中山學藝:「向師傅學習時,我學到很多的民間智慧,與及師傅的環保意識,是師徒相傳的學問與美德。師傅不需要使用量度器、圓規、轉盤,僅用一支毛筆及「車線」的技術,便能在大小瓷器,不論平面或立體,準確地畫出一條條的圈線。他們的工具多是就地取材,加以靈活變通做出來。例如:舊的筷子用來做定位的墨計,封箱膠紙用完後剩下的膠紙皮芯用來做釉料碗底座、用舊了的筆用來做筆掃或筆盛、洗完色料筆的水翻用來浸泡顏色、扇骨做色刮、舊線衫做印台,種種例子數不勝數。」

她指出,藝術家對顏色的觸覺需要非常靈敏,也依靠經驗而成:「就以上色為例,大家就可以感受到箇中的獨特工夫——要填色時不過界,畫師會在已描繪的輪廓線上塗上『烏煙』(油性鍋灰),有排水效用,因為有它的存在,上色時釉料便不會覆蓋輪廓線,這個技巧叫做『排線』。又在上色時畫師分別使用油性及水性色釉、快乾及慢乾性能的油料,便能在瓷器上多層的上色,在一次的窰燒下達至色彩濃艷、色調豐富的效果。」她感慨,學習廣彩的過程,是充滿智慧的旅程,從繪製過程,由研磨色粉、車線、拍稿、排線、上色至燒窯等工序,每個細節都藴含著學問及智慧。

廖綺玲的最新彩瓷作品《蝶舞》在「2022香港國際瓷畫文化藝術節」中脫穎而出,榮獲金獎。(受訪者提供)
廖綺玲的最新彩瓷作品《蝶舞》在「2022香港國際瓷畫文化藝術節」中脫穎而出,榮獲金獎。(受訪者提供)

獲獎藝術作品 融合中西方藝術精華

廖綺玲的最新彩瓷作品《蝶舞》從逾百件瓷畫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金獎。她講述,今次獲獎作品運用了廣彩「中西合璧」的特色,作品的邊飾,她選用了扒花、粉彩及西洋彩的技法去描繪,一方面可以增加色彩的層次,也可以豐富畫面的質感;至於中央的主題紋飾,她以傳統廣彩技巧去表現蝴蝶飛舞,又為了達至天空耀目光輝、雲彩變幻的效果,她採用了西洋彩料Mother of Pearl來表達,也希望藉此中央開光,把蝴蝶的飛翔空間顯得更加遼闊及立體。因此作品中的蝴蝶擺脫傳統廣彩萬花與百蝶圖的圖案感覺,以較細緻及寫實的手法去帶出每一隻蝴蝶的形態、紋樣及色彩,中西方的工藝特色都能在當中體現出來。

廖綺玲的作品《散花圖》。(受訪者提供)
廖綺玲的作品《散花圖》。(受訪者提供)

「我自小在鄉郊長大,對大自然特別喜愛,而大自然的花草蟲魚及景物往往都會帶給我無限的創作的靈感。天空的雲彩、海洋的游魚、花間飛舞的彩蝶,彩色繽紛的花朶,以及四季的景物都是我喜愛的題材。」廖綺玲分享她的一系列作品,娓娓道來當中的故事。

廖綺玲的廣彩作品《八寶盒》。(受訪者提供)
廖綺玲的廣彩作品《八寶盒》。(受訪者提供)

廖綺玲的廣彩作品《賀瓷》。(受訪者提供)
廖綺玲的廣彩作品《賀瓷》。(受訪者提供)

廖綺玲在工作坊中教授學生。(受訪者提供)
廖綺玲在工作坊中教授學生。(受訪者提供)

寄語新人:先工後藝 悉心鑽研

廖綺玲有幸成為2020年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導師,活動吸引了近百位學員報名彩瓷工藝,但惜資助關係,最後成功修讀的只有五人。廖綺玲分享:「令我驚喜的,這五位同學每個的藝術背景都不盡相同,有插畫家、漫畫家、陶藝家,也有設計師。因此每位的表現形式及風格都不同,她們的作品都很有意思。加上她們學習態度認真及投入,一年左右已經掌握了不少技法,還能加上自己的創意,予廣彩新的意念及面貌。」

藝術家廖綺玲(左)與嚴惠蕙有幸成為2020年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導師。(陳仲明/大紀元)
藝術家廖綺玲(左)與嚴惠蕙有幸成為2020年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導師。(陳仲明/大紀元)

她談起廣彩繪製的經驗,特別提到「先工後藝」的概念:「不少人會覺得自己有繪畫或書法的功底,就能在瓷繪上發揮。其實要在陶瓷上更好的融合其他藝術,最主要是先了解陶瓷工藝的特性及技術,例如窰燒便是其中一項基本要懂得的知識,不然作品的釉料經窰爐燒製後會變化至與畫家預期的效果不同。先工後藝,這樣兩者才能完美融合。」廖綺玲認為,彩瓷學習過程非一朝一夕,學員又或徒弟都要有恆心及耐性,虛心學習,悉心鑽研才能有成效。在現今社會,科技改變了大家的節奏,要付出長時間而成效的工作,很難吸引年青人投身,加上這並不是高薪厚職的工作,出路也不明確,對承傳確實是個大挑戰。

*********

廖綺玲鼓勵年青一代傳承工藝:「廣彩技術在香港正面臨斷層的情況,極需要新一代來承傳。我希望年青的藝術家肯投入學習,用心鑽研,再把它注入新及本土元素,讓它與時代接軌,把由廣彩變身出來的港彩以嶄新姿態出現,提升至精品、藝術品或者現代藝術,並發光發亮。」◇

廖綺玲鼓勵年青一代傳承工藝。(受訪者提供)
廖綺玲鼓勵年青一代傳承工藝。(受訪者提供)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