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政府推行嚴厲的社交距離措施,影響學生身心成長。有組織調查發現,超過六成受訪中學生表示憂慮未來要除下口罩與人見面,更有近半人指自己比疫情前更害怕面對面的社交場合,擔憂青少年日後或出現「社交退縮」。團體建議學校舉行更多小組活動,讓學生適應社交接觸,並建議與青少年事務相關的政府部門調撥更多資源作青少年社交培訓。

香港路德會轄下生命教育工作小組於今年6月1日至30日以問卷形式訪問全港中學生,成功收回1,051份問卷。結果發現,近五成中學生認為疫下社交距離措施限制,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給予的擁抱,會產生負面感。62.3%受訪中學生表示在社交距離措施限制下,社交意欲下降。有近四成人指與人聚會時有罪惡感,因為要遵守社交距離措施。

另外,有63%受訪中學生表示憂慮未來要除下口罩與人見面;有48%人稱自己比疫情前更害怕面對面的社交場合;有22%人表示溝通能力有下降,因而擔心未來的發展。

朱家賢。(宋碧龍/大紀元)
朱家賢。(宋碧龍/大紀元)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組單位主管朱家賢分析,青少年長期配戴口罩,逐漸習慣隱藏自己的表情及情緒,不單欠缺用表情表達自己的練習,更會害怕除下口罩與人相處,擔心他們日後或出現「社交退縮」,難與現實社交接軌。他又指,疫情下市民減少外出,中學生與朋輩實體接觸的機會亦大幅下降,其社交意欲會漸漸減低,長期缺乏社交有機會誘發隱蔽危機。

應屆DSE畢業生Daisy表示,在疫情及社交距離措施下與朋友慢慢產生疏離感,因為聚會時人數有限制,沒有被邀請的人會不開心,久而久之就更疏遠。她又說,戴口罩曾令老師及同學誤會她的表情。而平日主要以電話溝通,缺乏認識新朋友的機會。

Daisy。(宋碧龍/大紀元)
Daisy。(宋碧龍/大紀元)

Daisy即將升讀應用社會科學副學士課程,但因疫情關係無法參加迎新營等活動,她期望新學年疫情放緩,有機會認識更多新朋友。

進行研究的小組建議,學生應重視自己的社交需要,嘗試於疫情下盡力保持與人交流和建立良好朋輩關係。學校應舉行更多小組活動,讓青少年慢慢適應社交接觸並重建正常的社交需要。小組又建議與青少年事務相關的政府部門或委員會調撥更多資源,令青少年更容易得到社交培訓。@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