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政府的國家藥品集中採購(集採)政策,正在讓中國本土生產的仿製藥以更低的投標價格把外國的原研藥擠出中國公立醫療市場。中共當局這種「統購統銷」、「以價帶量」政策,被認為是迫使藥企以價格換市場。而有患者表示,百姓並未從中受益。

按照該政策,一種藥品一旦在集採中中標,不但可以保證其官方採購量,還可能省去很大部份營銷成本。但獲得這些好處的代價,就是要把價格要儘可能壓低,以獲得的較大市場份額。

通過中國公立醫院的藥品銷售額佔總額的60%以上。一旦該藥沒能中標,不但會失去主流市場,需要開闢自己的銷售渠道,而且在價格方面也會受到主流市場中選藥品的影響。

外國原研藥在集採中紛紛落標

中國第六批糖尿病專項藥(胰島素)集採,已經在7月22日全面執行,而第七批國家藥品集採也已在7月12日完成擬中選名單,等待按價格排名而分配的市場份額。

在第七批集採擬中選的60種藥品中,進口產品只有6種,其中只有4種是原研藥,包括美國輝瑞的替加環素,平均降價幅度為67%,遠高於這次總平均降幅的48%。

另外,至少有36種原研藥未能中標,包括美國輝瑞的多靶點細胞抗癌藥舒尼替尼(Sunitinib)等4種原研藥、美國默沙東的降血脂藥依折麥布(Ezetimibe),和美國吉利德被稱為「史上最強乙肝藥」的丙酚替諾福韋(TAF)等。

自2018年以來,進口原研藥在所有集採中都未能中標的產品已有近百個。

胰島素原研藥漸失中國主流市場

在去年11月的胰島素專項集採之前,外國胰島素在中國市場仍佔據主導地位,進口產品約佔70%。

根據2021年一季度中國公立醫院資料,諾和諾德(Novo Nordisk)、賽諾菲(Sanofi)和禮來(Eli Lilly)三家原研藥的市場份額合計佔比近80%。尤其在最先進的第三代胰島素領域,這三家企業在樣本醫院的市場份額佔比高達九成。

但在這次胰島素專項集採中,3家外國藥企有15個原研藥入選,僅佔36%,而且大多屬於最低的c類,不但採購量減半,而且還有30%的量要被調配出去。

中國本土仿製藥企的激烈削價,令部份原研藥佔優勢的第三代胰島素價格都降至全球最低。其中中國胰島素藥企龍頭甘李藥業的2個三代胰島素都以最低價中標,降幅分別為66.6%和68.1%。

跨國藥企中標數最多的丹麥諾和諾德(7個),降價幅度都很謹慎,有6個產品在6個採購組中都為C類,僅僅維持不被排除在主流市場之外。

美國禮來則只集中在2個第三代胰島素上,分別以本次集採最大的74.7%降幅和68.2%降幅中標。

中國是全球第一大糖尿病國家,截至2021年11月,中國糖尿病患者有約1.41億人,而且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經增至11.2%。

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的胰島素及類似物的銷售額約為270億元(40億美元)。

不過,根據國盛證券數據,中國糖尿病的知曉率和治療率都是最低的。雖然中國糖尿病患者數是美國的3.5倍,但人均醫藥支出卻僅為美國的1/10。

集採政策令原研藥優勢不再

因為原研藥研發成本高,一般其成本和價格也比仿製藥都高不少。以胰島素為例,原研藥比仿製藥最多可貴出30元(4.5美元)。那麼原研藥如果想在集採中中標,就必須以比仿製藥大得多的降價幅度,才可能達到。

而2018年開始的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政策,就是把仿製藥按照與原研藥品質和療效一致的原則進行評價,讓仿製藥在臨床上替代原研藥。

另外,集採規則中對中選資格的價格要求和「帶量」規定,都迫使藥企以犧牲價格來換取市場。

以第六批胰島素專項集採為例,不但規定了最高有效申報價,而且申報價與同組最低相比不能超過1.3倍,或與該組最高有效申報價相比,要少於60%。

而所謂的「帶量」,是指按照中標價從低到高,把產品分為A、B、C三類,採購量也依次遞減,只有A1類可獲得其首年採購需求量的100%,而C類則只剩下50%,而且還要有30%被調出分配,由醫療機構按要求進行自主選擇。

而那些符合申報資格但未申報或未中選的D類產品,則不但完全失去採購量,而且其首年採購需求量的80%都將被調出分配。

中共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稱,在過去3年,政府組織的7批藥品集採,共覆蓋294種藥品,按集採前價格測算,涉及金額約佔公立醫療機構化學藥和生物藥年採購額的35%,節約費用2,600多億元(385億美元)。

百姓:並未從中得到實惠

對於集採中本土仿製藥憑藉大幅降價加速佔領中國主流市場,官方聲稱讓民眾受益。

對於集採的影響,中國深圳的張先生認為,只與醫院有關,百姓仍得不到實惠。他對大紀元記者說,藥價便宜的同時,醫院看診費卻大漲,每次至少都要幾百元。

張先生以糖尿病患者朋友的經歷為例說,在中國能否看得起病、吃得起藥,關鍵在於你的社會地位。他說,他朋友早前使用進口藥,花費14萬多元(2.1萬美元),公司仍能給他報銷90%;但對中國大多數人來說,醫保補貼不了多少。

另一位糖尿病患者家屬、吉林市的汪燕對大紀元說,她先生因是公務員、每年醫保有4,000元(593美元),但他要把正常藥量減半,才不用自己貼錢。「他的血糖控制得並不好。」

而中國媒體援引遼油寶石花醫院腫瘤中心副主任申龍海的話說,很多中國患者,「只要經濟條件允許,仍會選擇價格較高的原研藥」。

也有中國媒體報道了多宗患者對仿製藥的抱怨,指仿製藥副作用更大,且藥效比進口藥差。中國一位業內人士說,仿製藥只仿製了其主要成份,但配方上經常會有差異,造成仿製藥與原研藥在實際藥效和副作用上的差異。@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