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MIRROR演唱會發生的嚴重意外,令整個城市瀰漫着一片愁雲慘霧,但願受傷的舞蹈員李啟言吉人天相。事件起因為何,尚待有關部門調查,我沒有內幕消息,但不妨分享一位朋友的意見。

朋友之前從事的工作,包括安裝大型LED屏幕,但他的公司不是今次涉事的「In Technical Productions」(ITP)。他指自己曾任職的公司,通常接不到紅館job,一個原因是他們開價比競爭對手昂貴,對裝置安全的要求也較高,例如像這次出事的大型屏幕,他們不會只用兩條鋼索,一定用四條,即使一條斷掉,另外三條也夠力穩住屏幕。

我問,這次不用四條鋼索,只用兩條,是為了節省成本嗎?朋友答:「不清楚。有可能是經驗不足,也有可能是遷就移動機關落鋼索得兩個point位。新聞說今次LED還會上下升降,這種舞台設計也會增加風險,我覺得主辦單位難辭其咎⋯⋯」

友人現已轉行,原因有兩個,「一係忙死,一係餓死。」從前有工開的日子,忙得不可開交,工時超長,薪酬也不算理想。近兩年卻因「疫情關係」,開工不足,收入極不穩定,所以他和很多同事都毅然轉工。以他所知,由於轉工者多,現在其實很缺人手,做散工的不夠經驗,也可能是意外成因之一。

我想起媒體有報道,這次MIRROR演唱會搭建布景,嚴重延誤,導致表演者連綵排時間亦須縮短,大抵也跟業內人手不足有關吧?昔日香港辦過無數次大型演唱會,從未發生過像今次這麼可怕的意外,但意外背後,如果你細思那條因果鏈,其實也不全是意外⋯⋯

去年朋友搬屋的時候, 偶然跟一位搬運工聊天。友人見他談吐的內容,不像以往遇到的搬運工,忍不住問他之前做甚麼的,對方說:「我本來是拍電影的。這幾年因為疫情沒工開,唯有轉行囉。」瞧,又是那玄之又玄的「疫情關係」。

從前香港尚算人材濟濟,至少能維持表面的風光,但近兩年在「完善了」的香港,各行各業許多有經驗的人士,若非移民海外,就是因為「疫情關係」而被迫轉工,結果自然是:將軍一去,大樹飄零,氣運既遷,棟折榱崩。

古人聞天津橋有杜鵑啼聲,知天下將有大變,這是見微知著;若你以為今天紅館少了兩根鋼索,僅僅因為有人偷工減料,那就未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了。

一個社會要運作良好,不是靠唱兒歌,也不是靠「講好故事」,而是依靠「術業有專攻」——各個崗位都由專業人員看守,群策群力,小至一根鋼索,大至一個制度,都不能胡裡胡塗苟且了事,更不能行險僥幸!◇(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馮睎乾,作家,在多家媒體任專欄作家。www.patreon.com/sefirot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