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失業率目前創下將近20%的新高,同時高校進入畢業季,今年畢業的高校生大多是2000年出生的「千禧寶寶」。

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6月份,中國16至24歲人口的調查失業率創下19.3%的高位,該統計局發言人付凌暉在7月15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付凌暉還說,青年群體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普遍面臨摩擦性失業困境。他們受疫情導致就業崗位減少的影響,同時又面臨今年高校畢業生總量創歷史新高的壓力。

19.3%的失業率意味著每5個人中就有1個人失業。按照中國16至24歲人口約1.8億的基數計算,目前失業年輕人數量已經超過了3,450萬。

去年同期,16至24歲人口的失業率為15.4%。今年同比上升了3.9%,多了700多萬人。目前的失業率也是自2018年公布該數據以來的最高紀錄。

16至24歲人口主要是指畢業生,包括高中、職業高中和高校畢業生。按照中國的學年時間,每年7月為畢業季,所以青年失業的高峰也通常出現在7、8月間。就是說,6月份的失業率可能還沒達到一年中的最高峰。

據中共教育部統計,2022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1,076萬人,首次突破千萬大關,無論是規模和數量都創歷史新高。今年的畢業生人數比去年多了167萬,其增長幅度也創下了歷史新高。

另外,中國通常是18歲左右上大學,按照本科制4年計算的話,22歲左右畢業。因此,今年畢業的高校生中,大部份都是2000年出生的「千禧寶寶」。

中國人喜歡將嬰兒出生的時機與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相聯繫,以期交上好運,因此2000年曾出現扎堆生千禧寶寶的現象。那時中國還在實行所謂的「計劃生育」,這些寶寶本來就是獨生子女,又趕上千年一遇,想必在家中也受到了很多寵愛。想不到他們剛要走上社會,就要面臨如此大的就業壓力。

摩擦性失業

上文中,中共國家統計局發言人付凌暉提出「摩擦性失業」後,這個詞一度風靡中國網絡,不過都是從調侃和嘲諷的角度。

其實,經濟學中將失業類型分為四種:結構性失業,季節性失業,周期性失業與摩擦性失業。摩擦性失業是指人們放棄原來的職業再尋新的工作,可能需要花費一段時間而出現的失業狀況。

但是熟悉經濟學的畢竟是少數,加之中共經常玩弄文字遊戲,或者搬弄一些少見的詞彙,所以人們大多按照自己的想像去理解「摩擦」一詞在此處的含義:千禧一代將進入職場,不知道他們與同事或老闆之間會怎樣「摩擦」。

近日在網絡上流傳的一篇文章說,是這一屆青年人實力欠缺,一進職場就被人按在地上摩擦?還是說他們與職場的人事產生了劇烈摩擦,終被裁員?好像都說得通。

中共此前曾提出「靈活就業」、「自由就業」、「慢就業」等詞彙,後來改為「暫時待業」,如今又變成「摩擦性失業」。中共還曾提出過「低齡老人」、「溫和漲價」、「平穩觸底」等概念,每個詞的出現都曾引起網絡上的一片嬉笑怒罵。 @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