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文物修復師正在清理尼哥德慕,《聖經》中描述他協助安葬了基督。米高安哲羅按照自己形象雕刻了這位歷史人物的塑像。(Claudio Giovannin/聖母百花大教堂提供)
一位文物修復師正在清理尼哥德慕,《聖經》中描述他協助安葬了基督。米高安哲羅按照自己形象雕刻了這位歷史人物的塑像。(Claudio Giovannin/聖母百花大教堂提供)

▲ 一位文物修復師正仔細清潔米高安哲羅的這座未完成的雕塑作品——《班迪尼聖殤》。(Claudio Giovannin/聖母百花大教堂提供)
▲ 一位文物修復師正仔細清潔米高安哲羅的這座未完成的雕塑作品——《班迪尼聖殤》。(Claudio Giovannin/聖母百花大教堂提供)
修復後的米高安哲羅晚年作品《卸下聖體》,也被稱為《班迪尼聖殤》。保存於意大利佛羅倫斯的主教座堂博物館(也叫作聖母百花大教堂)。(Alena Fialova/聖母百花大教堂提供)
修復後的米高安哲羅晚年作品《卸下聖體》,也被稱為《班迪尼聖殤》。保存於意大利佛羅倫斯的主教座堂博物館(也叫作聖母百花大教堂)。(Alena Fialova/聖母百花大教堂提供)

那是在16世紀中葉。伴隨著叮叮咚咚的敲擊聲,火花迸濺,年約75歲的米高安哲羅在一塊7英尺多高的大理石上用盡全力拚命地雕刻著基督、尼哥德慕(Nicodemus,又作尼哥底母)、聖母瑪利亞和抹大拉的聖瑪麗(St. Mary Magdalene)。

米高安哲羅呈現的是基督剛剛從十字架上跌落的情景。這尊名為《卸下聖體》的雕塑作品很明顯地有一股動態能量——基督周圍的三人都在試圖托穩他那已無生命跡象的身軀——那種能量讓人們禁不住屏息凝神、靜心注視。表情充滿了悲憫的尼哥德慕高高站立在作品的後半部,試圖撐起基督,又似在給聖母瑪利亞機會與她的兒子告別。基督的右臂無力地環搭在身材矮小的抹大拉的聖瑪麗身上。

基督的一部份身體癱坐在聖瑪利亞的膝蓋上,他的頭無力地歪向母親,又或許是她把他拉近的吧!人們可以想像她在兒子耳邊輕聲道別。

這座雕塑是米高安哲羅最後的雕塑作品之一,也可說是一種告別雕塑吧!原本是米高安哲羅為自己身後的墳墓而雕造。淒美的是,米高安哲羅依照自己的形象雕塑了尼哥德慕,因傳說是尼哥德慕把基督抬到墳墓安葬的。

也許這正是米高安哲羅希望我們記住他的方式。尼哥德慕溫柔而虔誠地俯望著基督,也許寄託著米高安哲羅作為虔誠天主教信徒篤定的信仰,又似乎表露出他意識到自己不久即將隨基督而去。

米高安哲羅並未完成這部《卸下聖體》(The Deposition)的作品,這尊雕塑最終也未能進入他的墳墓。多年來,許多專家認為米高安哲羅在憤怒和沮喪中用錘子毀壞了部份雕塑:基督的左臂被打斷、左腿不翼而飛。然而,近期完工的雕塑修復揭露了更多可能發生的事情。

米高安哲羅三件《聖殤》雕塑

米高安哲羅一生創作了三件《聖殤》(聖母憐子)雕塑。最著名的是他年輕時創作的《梵蒂岡聖殤》(Vatican Pieta)。對於這件作品,許多人認為他把瑪利亞雕塑得太過年輕,怎麼可能有那麼大的成年孩子。聽到這個,米高安哲羅只簡單地回答,她看起來很年輕,因為罪會使人變老嘛。

到了晚年,米高安哲羅開始雕刻《卸下聖體》和《朗達尼尼聖殤像》(Rondanini Pietà,現保存於米蘭)。[譯者註:之所以用朗達尼尼命名,是因為雕像在羅馬的朗達尼尼宮(Palazzo Rondinini)的庭院存放了幾個世紀。]在此期間,他還身兼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師,這是他畢生最艱難的工作之一。他可能把大量的時間傾注在雕刻這些作品上,只抽出一小部份時間監理聖彼得大教堂的事務。

值得注意的是,《卸下聖體》並不是米高安哲羅一個人的作品。他將未完成的作品送給了僕人安東尼奧達卡斯特杜蘭特(Antonio da Casteldurante),僕人遂將雕像委託雕刻家蒂貝里奧卡爾卡尼(Tiberio Calcagni)進行修復。然而卡爾卡尼卻也此責未竟身先去。藝術史學家也是米高安哲羅的朋友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評價卡爾卡尼的去世對這座雕塑來說並不是件壞事:卡爾卡尼完成了抹大拉的聖瑪麗的雕塑部份,把她塑得小了些;對基督斷臂的修復也很拙劣,還給作品添補了大理石石材。

之後,安東尼奧將作品賣給了銀行家法蘭西斯科班迪尼(Francesco Bandini),故而《卸下聖體》也通稱《班迪尼聖殤》(Bandini Pietà)。幾經輾轉,1671年這件作品由托斯卡納大公科西莫三世德美第奇(Cosimo III de’ Medici)買下。雕塑自此運往佛羅倫斯,在聖洛倫佐教堂(St. Lorenzo Church/Lawrence Church也叫聖勞倫斯教堂)的地下室裏待了近半個世紀後,又在佛羅倫斯大教堂(Florence Cathedral)待了超過兩個半世紀。1981年,雕像保存於主教座堂博物館(Museo dell’Opera del Duomo,也譯大教堂藝術品博物館)收藏至今。

修復工作揭露真相

除去470年前卡爾卡尼對雕像的修補,《卸下聖體》依然算是米高安哲羅的一件著名作品。儘管如此,這尊雕像多年來也只享有常規的保護處理,比如清潔和一般性的維護。

而近年開始的重大修復工作終於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驚人成果。總部位於美國的非營利組織佛羅倫薩之友基金會資助了這項修復,而聖母百花大教堂工作組(Oper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受託並指導修復。修復工作於2019年開始。

如今,所有的老化痕跡都已從這尊不朽的雕像上移除,感謝由寶拉羅莎(Paola Rosa)、伊曼紐拉‧佩雷蒂(Emanuela Peiretti)領隊,協同內、外部專家共同的維護努力,讓修復工作卓有成效。修復人員使用浸泡在去離子水中(有時會加熱)的棉花來去除污垢;也會小心地使用文物修復工具刀完成頑固污垢的清理工作。

現在,這座雕塑已然褪去了外層髒舊的暗黃色,展露出高貴華麗的白色大理石的自然色澤。那些於1882年移除石膏件時殘留在雕像內的部份石膏亦不復存在;那層期許能保護作品免於變乾的蠟質塗層也一去不復返了;那歷經幾個世紀歲月沉澱的灰塵和蠟的積沉物業已蕩然無存。污垢損毀了精美的雕刻細節,比如,雕刻自然垂墜的衣褶和雕像的浮雕部份。

修復工作也包括測試和鑑定。專家們對大理石進行了測試,發現石料是在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納區(Tuscany)北部小鎮塞拉韋紮(Seravezza)開採的,這個採石場一度是著名的美第奇家族(Medici)的產業。專家此前以為雕像來自卡拉拉大理石(Carrara marble)。托斯卡納採石場是米高安哲羅著名的「關係戶」採石場。

米高安哲羅曾擔心塞拉韋紮(Seravezza)開採的大理石質量。在喬瓦尼迪洛倫佐德美第奇(後來的教宗利奧十世)的授意下,他曾將塞拉韋紮大理石用於佛羅倫薩聖勞倫斯教堂的外牆。後來發現這種大理石的表面看起來純淨無瑕,但卻容易顯現細微的裂縫,突現脈紋,這點很難覺察。

米高安哲羅是否砸毀雕像

修復人員在這尊塑像上並未檢測到米高安哲羅破壞性的錘擊,但那些痕跡也可能被後人抹去。因此,這部份故事尚無定論。

然而,對《卸下聖體》所用大理石的分析,證實這塊石頭是有缺陷的。大理石中夾雜著黃鐵礦等雜質,俗稱愚人金,用鑿子敲擊時會出現戲劇性的火花飛濺。在雕塑底座的背面和正面發現了許多微小的裂縫,專家們因而得出結論:可能正是這個原因米高安哲羅才不得不停止《卸下聖體》的創作。也許,米高安哲羅並未砸毀他的作品,但卻成就一段饒有趣味的故事。

在2022年3月30日之前,參觀大教堂藝術作品博物館(Museo dell’Opera del Duomo)的遊客仍可在修復它的同一間工作室近距離欣賞《卸下聖體》。

原文〈Did Michelangelo Destroy His Sculpture ‘The Deposition’?〉發表在英文《大紀元時報》◇

 聖母百花大教堂 。(Shutterstock)
聖母百花大教堂 。(Shutterstoc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